四 面瘫
验案
胡某,女,30岁,职员,2020年11月28日初诊。
主诉 左侧口眼斜5天。
现病史 患者5天前因受寒后出现左侧口眼斜,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抬眉不能,眼睑闭合不全,耸鼻欠佳,鼓腮漏气,耳后疼痛,进食后有食物残留,味觉减退,无耳鸣耳聋。遂于某市级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予激素、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故慕名前来寻陈雷主任医师诊治。胃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浮。
查体:左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较右侧变浅,耳后压痛(+),鼓腮、示齿试验(+)。
诊断 中医诊断:面瘫病(风邪入络);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则疏风解表,通络牵正。
治疗 取患侧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迎香、颊车、地仓、翳风、水沟及双侧风池、合谷。从第二次治疗开始,加用电针,连接攒竹和丝竹空,地仓和翳风,以患者舒适为度。同时配合醋酸泼尼松抗炎、阿昔洛韦抗病毒、甲钴胺及维生素B1 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嘱其治疗期间,避风寒,注意休息,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15次后基本痊愈。
按语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病毒感染、炎性反应等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引起神经损伤而出现面肌瘫痪。其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睑闭合无力,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患侧齿龈,可伴有患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压痛。此外,鼓索以上面神经病变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镫骨肌神经以上部位受损则同时有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以上表现外还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即Ramsay-Hunt综合征。本病年发病率为11.5/10万~53.3/10万,对患者身心健康损害较大,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主要以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包括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及手术疗法。既有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上具有确切疗效,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与其他疗法有机结合,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降低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影响。
中医学中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称谓,其症状与古医籍中论述“口僻”“口”“吊线风”等症状相似,应属其范畴。中医认为,面瘫的主要病因是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卫表失和,风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太阳、阳明、少阳经络,使面部三阳经经气受阻,经筋失养,面部筋肉纵缓不收,发为面瘫。故而陈雷主任医师宗“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旨,以手足三阳经经穴为主治疗本病。针灸能疏通经络,濡养经脉,调和气血。现代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能改善面部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炎症,有效减轻面神经水肿、减轻面神经局部炎症、促进受损面神经的修复,提高面部肌力,使面神经和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
本方的关键是分期治疗,急性期(1~7天)、稳定期(8~15天)面部穴位手法宜轻不宜重,取穴宜精不宜滥,远道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遵循“浅纳”“疾出”原则,祛邪不伤正,浅刺多捻法为主。恢复期(16天~3个月)应掌握扶正祛邪并重原则,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之目的。后遗症期(3个月以上)肌肉松弛、萎缩者,多采用“温通”“深刺”“滞针”等强刺激,有利于激发经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面肌痉挛、抽搐者,针刺治疗宜浅而勿深,采用手法轻巧、刺激量小的浅刺多穴多捻有助于促进面部微循环,营养神经及局部组织,同时激活神经递质冲动,利于松肌解痉,恢复面肌正常运动,类“补法”,有别于初期浅刺泄邪之“泻法”。
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取穴,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风池、风府、外关、曲池、足三里为辨证论治;攒竹、丝竹空、迎香、水沟、承浆、廉泉为局部取穴,根据临床实际,随症加减。诸穴相配,共奏疏调经筋、祛风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