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面肌痉挛
验案
王某,女,42岁,会计,2020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 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抽动半年,加重1月。
现病史 患者半年余前疲劳后出现右上睑轻微抽动,时发时止,当时未予重视,后逐渐出现整个右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发作频率较前增高,劳累、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诱发,曾在外院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原发性面肌痉挛”,予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慕名前来寻陈雷主任医师诊治。刻下症见右侧下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情绪焦虑,神疲乏力,纳寐欠佳,大便偏溏,平素畏寒肢冷。查体:右侧下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
诊断 中医诊断:面风(肝风内动);西医诊断:面肌痉挛。
治则疏风通络止痉。
治疗 针刺患侧攒竹、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风池、合谷、太冲、迎香、下关、足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悬钟,留针30 min。每周三次,10次为1疗程。
采用上述验方,每周治疗三次。经3次针刺治疗后,患者诉面肌抽动程度及发作频率均减轻,睡眠及胃纳较前也有所改善。嘱其治疗期间避风寒,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随着治疗持续进行,面肌痉挛情况逐步缓解,12次后基本痊愈。
按语
面肌痉挛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及耳内抽动样杂音。本病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位于面神经根部出口区的神经血管压迫征象为其主要病因。HFS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会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社交能力与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于HFS主要有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注射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但3种治疗方式均有一定缺点,药物治疗及注射肉毒毒素均能改善痉挛症状,并不能完全治愈,且长期使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损害、耳鸣、震颤、面瘫等不良反应;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发生听力减退、术后复发、损伤患者脑部等风险。针灸治疗HFS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患者接受度高,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学中并未提出“面肌痉挛”病名,其症状与古医籍中论述“面风”“筋急”“筋惕肉瞤”等病相似,应属其范畴。针刺治疗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刺激源,并使针刺信号与某些异常传入信号吻合,从而降低了异常信号的传入,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抑制面肌兴奋性增高,缓解面部肌肉痉挛。《素问·经筋篇》所载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病变等均可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手足六阳经筋皆循行过头面,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少阳经筋有分支结于目外眦,故其急则目不合,引颊移口。故而陈雷主任医师遵“经筋所过,主治所及”之旨,选取六阳经经穴治疗本病为主。
攒竹、四白、颊车、地仓疏通局部经筋气血;风胜则动,风池、翳风为祛风要穴,可熄风止痉;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大肠之原穴,大肠经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太冲为肝之原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两穴相配为“四关”穴,可祛风通络;迎香、下关、足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悬钟乃辨经论治;太溪、三阴交、血海补益气血、滋水涵木、调肝养脾,诸穴相配,标本皆治,以达舒筋通络,熄风止搐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