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颤证
验案
陈某,男,66岁,2021年12月13日初诊。
主诉 双上肢不自主震颤1年余。
现病史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上肢不自主震颤,伴反应迟钝,夜寐欠佳,无意识障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长期服用美多芭等药物控制症状,经人介绍前来陈雷主任医师处求诊。刻下:情绪低落,双上肢不自主震颤,紧张时加重,面容呆板,动作迟缓、僵硬,反应迟钝,慌张步态,四肢乏力,心悸懒言,眠浅易醒,盗汗,尿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诊断 中医诊断:颤证(肝风内动);西医诊断:帕金森病。
治则滋补肝阴,熄风止痉。
治疗 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太冲、合谷、阳陵泉、曲池、太溪、肝俞、肾俞、三阴交、丰隆、阴陵泉。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采用上述验方,隔日针灸1次,每周治疗3次。治疗3个月后,患者精神好转,情绪较前开朗,上肢震颤幅度减轻,肢体动作较前灵活,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避免劳累。再次治疗3个月后,患者言语表达基本清楚,精神可,肢体震颤不明显,夜寐可。
按语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死亡伴神经元细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形成,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目前我国PD患病率达1.7%,且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PD患病人数正持续增加。PD起病缓慢,往往呈进行性加重,其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此外还可伴有大量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多汗、抑郁等。随着病程的进展,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逐渐加重,至疾病后期常出现运动并发症,包括药物疗效减退、“开_关”现象、异动症等。疾病后期患者常因平衡障碍、跌倒、冻结步态、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甚至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药物治疗是PD的首选疗法,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后期可配合手术、康复及心理治疗。但无论药物还是手术,都只能改善症状,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长期的药物治疗会造成大量不良反应,且出现药物疗效明显减退。针灸作为一种辅助代替药物治疗手段,可以减少长期使用药物对人体的刺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在辅助治疗PD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具有减轻药物副作用、延缓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等优点。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震颤”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陈雷主任医师认为肝风内动,筋失所养是帕金森病的基本病机,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脾、肾等。肝脏阴血亏虚,日久则至肝风内动,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筋急不柔、筋脉拘挛;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肾精亏虚则髓少,脾虚则不能荣养,脑髓、脏腑失养而致机体拘挛颤动,遂发为本病。本病病位在脑,督脉上行入脑,总督一身阳气。故陈雷主任医师选取督脉、足厥阴肝经穴治疗本病为主。
本病病位在脑,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部,通过督脉入络脑,可醒脑、宁神、定颤;风池为胆经要穴,肝胆相表、以胆治肝,则肝风熄、颤动止;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可平肝熄风、抗痉止搐;太冲、太溪分别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可以滋补肾水以养肝木,平肝熄风止痉;阳陵泉为筋会,可柔筋止颤;阳明经多气多血,曲池为手阳明经之合穴,主手挛筋急,刺之可通经络、行气血,缓解筋脉挛急;肝俞、肾俞、三阴交、丰隆、阴陵泉、足三里、气海为辨证取穴。诸穴合用,共奏柔肝熄风、宁神定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