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头痛
验案 1
斯某,男,40岁,2011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 头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 患者半年来头痛反复发作,发作时整个头部均感疼痛,曾自行服用止痛片(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佳,后曾就诊于某诊所,予以中药调理治疗,头痛仍时断时续、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患者因工作压力较大,头痛症状进一步加重。头痛发作时,患者坐立难安,饮食欠佳,并伴有恶心呕吐、夜间难以入睡等症状,头痛需2~3天方能自行缓解。头颅MRI检查无殊;TCD检查示:大脑中动脉流速缓慢。患者平日工作压力大,容易心烦,嗳气,睡眠欠佳、饮食欠佳,二便无殊,舌质红苔薄,脉细涩。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肝郁气滞);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则疏肝解郁,通络止痛。
治疗 针刺四关、风池、阳陵泉、三阴交,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针刺后,患者诉头清目明,周身轻快许多。
2011年9月28日二诊。经针灸治疗后,头痛明显缓解,情绪好转,食欲渐增。舌质红苔薄,脉细。辨证得当,守法继进。上方去阳陵泉,加足三里。
坚持治疗3个月后,头痛缓解,情绪条畅,夜寐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病情基本痊愈,仍嘱患者保持心情开朗。
按语
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又将其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颅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面痛及其他头痛。血管性头痛是由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大脑功能活动紊乱、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量减少等引起的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常反复发作,顽固难愈。目前,已发现血管性头痛发作与5_羟色胺有一定的关系,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人体内分泌和代谢失调所致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疾病。
血管性头痛在中医学属“头痛”范畴,也有“头风”“脑风”之称。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和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外感多由于六淫邪气,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内伤头痛则与肝、脾、肾三脏失调有关,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发生头痛。诚如《医碥·头痛》说:“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脏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而致痛,须分内外虚实。”此病案患者由于平素工作压力大,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头窍失养,不通则痛,心神失养,伴睡眠差,郁而化热则心烦。治疗以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为先,选四关穴之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合谷穴偏于补气、调气、活血,太冲穴偏于补血、调气、调血,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肝理气、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同时又是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针刺风池可通络止痛,清利头目,醒脑通窍,为治疗头痛要穴,《胜玉歌》曰:“头风头痛灸风池。”阳陵泉、三阴交可疏肝、调肝、养肝,共同使用,头痛即止。
验案 2
陈某,男,35岁,2006年9月12日初诊。
主诉 每逢中午12点头痛3个月。
现病史 患者3个月前中午与人谈判后出现头痛,主要为前额及颞部胀痛,伴心烦气躁,服用止痛片可缓解,但次日又发作。平素工作紧张,纳食、二便可,口苦,舌淡红苔薄,脉弦。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经气阻滞);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治疗 针刺太阳、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经1次治疗后,患者头痛略缓解,但仍感烦躁。第2次治疗,在前方基础上加用风池穴,效果明显。10次治疗后,患者头痛痊愈。
按语
血管性头痛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的西药可分为麦角胺类(麦角胺等)、曲普坦类(舒马曲普坦等)、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等)、谷维素或糖皮质激素,但疗效不甚满意。也可针对其发生的机制进行治疗,如纠正颅内压、收缩扩张的血管、松弛收缩的肌肉和封闭神经等。
头痛辨证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头痛多实证,内伤头痛多虚证,而疼痛部位不同,经脉循行归经也不同,头项痛属太阳经、偏头痛属少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首如裹头沉重紧箍而痛属太阴经、脑内痛属少阴经、巅顶痛多属厥阴经。所以在临床上辨证辨经准确,治疗得当,才能疗效明显。
此病案患者之头痛是由于中午紧张工作后发病,部位在前额和颞部,且每在中午12点发作。前额为阳明所主,手阳明止于面,足阳明起于面部,颞部为胆经所过,肝胆互为表里。另外,一昼夜的日中(正午)为阳中之阳,又称重阳。由于患者在中午紧张工作,少阳、阳明经气郁滞,故发头痛,每当正午阳旺之时阳气不得伸展,经气阻滞加重,每每头痛发作。所取穴位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属于少阳经分布区,上临足阳明,下临手太阳,具有疏通头部气血瘀滞的作用,为治疗头痛的有效穴位,可用于治疗一切内伤、外感引起的头痛;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能调节阴经平衡,加强疏肝柔肝、缓解紧张的作用;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理气解郁,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健脾胃、补气血、行气血,《素问·调经论篇》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体活动离不开气血,在发生病变时,也不外乎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流通,头痛即止。
验案 3
张某,男,49岁,农民,2021年3月8日初诊。
主诉 前额头痛3年余。
现病史 患者3年前天气寒冷时骑电瓶车外出时感受风寒,出现前额头痛。3年来,头痛缠绵不愈,曾先后用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均未见效。现前额部酸痛,拘紧,恶寒喜暖,遇冷加重,转头时头痛加剧。痛时用手轻轻叩击局部,头痛可稍缓解。检查神清体健,反应敏捷,面色正常,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风寒袭络型);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则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治疗 针刺头维、厉兑,平补平泻,每次留针20分钟。头维穴针刺后,局部有热感。另外,在前额部“阿是穴”配以火针点刺,每次刺5~6穴。
经上法1次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2次后疼痛基本消失,3次后痊愈。观察1月余,再未复发。
按语
血管性头痛,指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或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一侧或双侧阵发性搏动性跳痛、胀痛或钻痛为特点,可伴有视幻觉、畏光、偏盲、恶心呕吐等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血管性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因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称为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等;明确为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头痛,称为继发性头痛,包括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颅内血肿、脑血管炎等所引起的头痛。
血管性头痛在中医学属“头痛”范畴,也有“头风”“脑风”之称。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和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外感多由于六淫邪气,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内伤头痛则与肝、脾、肾三脏失调有关,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发生头痛。
此病案患者因外出时感受风寒外邪,致使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所致。寒邪凝于经络未去,故头痛缠绵不愈;寒性收引,故头痛拘紧;寒邪易伤阳气,故头痛遇冷加剧,得热缓解。故治宜祛风散寒,温经止痛。头维乃足阳明、足少阳和阳维脉之会穴,针刺该穴可以疏调局部之经气,并以热手法,达到祛风散寒、止痛之目的;厉兑穴为足阳明胃经井穴,针刺厉兑,使经脉疏通,引病下行而祛出体外。更配合局部“阿是穴”用火针点刺,因火热炎上,有较强的温经散寒之力。诸穴合用,使寒邪得除,经气得通,故头痛愈也。
验案 4
王某,男,34岁,2021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 右侧头痛发作10余年,加重2年。
现病史 20来岁时右侧头部被重物击伤,右侧眼眶局部瘀血,几天后瘀血被吸收,但出现右侧头部隐痛,持续10余年,未予治疗。近两年来,右侧头部呈闪电样刺痛,疼痛多在午后、晨起时发作,阴雨天加重,每次发作持续30秒钟左右,疼痛加重时用手指按压可减轻。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舌质红,脉弦细。血压116/86 mmHg,头部CT未见异常。
诊断 中医诊断:脑外伤头痛(瘀血阻络型);西医诊断:脑外伤头痛。
治则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治疗 针刺膈俞、委中、阳陵泉。留针20min。针刺膈俞患者有柔和酸胀之针感,针委中患者有触电样感觉,针阳陵泉患者有较强酸胀感,有上述感觉者是谓得气,气至病所。
针刺2次后头痛缓解,又针刺3次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头痛再未发作。
按语
外伤性头痛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典型临床症状为局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头痛呈阵发性,多因兴奋、用力、弯腰等诱发。常伴有头晕、头昏、恶心、烦躁易怒等情绪波动及神经、精神症状,多数患者经治疗或休息后得到缓解,少数患者的症状可迁延数月或更长。外伤性头痛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多与暴力造成的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有关。现代医学将引起本病的原因分为颅内因素与颅外因素两种。受伤局部头皮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疼痛;颈椎损伤者,颈神经受损而造成一侧耳后或枕部疼痛,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而造成的非搏动性头痛;意外事故(外伤)后精神刺激所引起的头痛。
中医学认为外伤性头痛是因头部外伤后局部经脉瘀阻,气血不通,脑失所养而致,属中医脑病的“瘀血头痛”。
此病案患者系外伤损络,血瘀气滞,阻塞脉络,故见头痛经久不愈,虽未见有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脉涩等血瘀之舌脉之象,但根据其痛有定处,其痛如刺的症状来判断,是血瘀头痛无疑。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膈俞乃八会穴之血会,委中为膀胱经之合穴,二穴相伍,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因其痛在侧头,属少阳之位,故针之以疏通少阳经气,活血化瘀而止痛。虽取穴少,但力专而宏,故能收良效。作者在临床中治疗脑外伤后头痛多例,皆用此法,无不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