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验案
廖某,女,24岁,2021年7月10日初诊。
主诉 患者右颞部酸痛,活动受限4天。
现病史 患者4天前熬夜后突发右颞部酸痛,咀嚼食物、张口时症状明显且活动受限,仅能进食稀粥。患者起初以为是牙痛发作便就诊于口腔科,口腔科考虑为“颞下颌关节炎”,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口服每日一次后患者咀嚼及张口功能有所好转,但仍有明显颞部酸胀不适感,故特来求诊。患者近期工作繁忙,少有休息,无明显头晕头痛,纳食一般,夜寐不宁,小便正常,大便干。查体:右颞髁状突压痛(+),张口轻微酸痛,张口时下颌无偏歪;颈软,颈椎活动度正常,寰枢关节触诊无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舌下脉络色红,脉弦涩。
诊断 中医诊断:颌痛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颞下颌关节炎。
治疗 针刺下关(右)、颊车(右)、听宫(右)、合谷(左),泻法,留针30分钟。
患者第一次治疗结束时便觉颞部酸痛明显减轻,仅有轻微张口异样感,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冷空调直吹面部,适度面部热敷,尽量进食软物;2日后患者复诊,诉颞部酸痛几乎消失,咀嚼正常,仅有轻微张口酸胀感,继续上方针刺,治疗后患者诉症状几乎痊愈。
按语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是指因外伤、劳损、寒冷刺激或周围组织炎症波及等因素导致咀嚼肌疲劳、炎症反应或颞下颌关节各组成结构之间运动失常而引起的疼痛、弹响、肌肉酸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为表现的病症,多为单侧发病。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轻者仅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炎,临床症状表现为颞颌关节处酸胀痛,咀嚼、张口动作时症状明显,多数患者会误以为牙痛发作。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二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构成,受咬肌神经及耳颞神经的耳前支支配。现代医学认为,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主要是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所导致的,具体说来是指关节盘与关节窝、关节结节以及髁突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并影响运动功能,分为可复性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本病病因分为三大类,包括局部创伤因素、咬合关系紊乱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咬合关系紊乱是导致关节盘移位的核心因素,各种先后天性的关节损伤、牙齿损伤或畸形、过度紧张导致的异常咬合均会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分为可复性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两种,前者采用牙垫治疗后疗效尚可,后者不仅需要牙垫矫正还需进行手法复位,必要时手术治疗。无论可复性还是不可复性,本病急性期多表现为明显的局部炎症症状,疼痛及咬合障碍明显,常选择非甾体消炎药及肌松剂进行对症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颌痛”“颊痛”“口噤不开”等范畴,多因外感寒湿之邪,痹阻面部经筋,故口噤不开;或咀嚼硬物、暴力打击致气血瘀滞于面部经筋,不通则痛。病位在面部经筋,急性期病性属实。针灸治疗该病历史久远,《针灸甲乙经》有云:“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以嚼,颊车主之。”《备急千金要方》丰富了针灸取穴,其记载到:“下关、大迎、翳风,主口失欠。”到《针灸大成》关于本病的取穴已相当完备:“牙关脱臼,颊车、百会、承浆、合谷。”
本病针灸取穴突出“简、便、效、廉”。下关、颊车、听宫均为局部取穴,泻法强刺激起疏通局部气机之效。“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为四总穴“面口合谷收”,取对侧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加强理气之效。诸穴合用,共奏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炎症期,属“八法”中的“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