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源流歌
表里皆寒属阴症 如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息无力,兼以脏腑寒凉呕吐、腹泻之类,故 名两感阴症,宜发表。温中若直中症多手足厥逆、下利清谷或呕吐清涎沫或冷汗自出,只可温中不 可发表,发表则亡阳,当用理中四逆之类 ,其人无火阳衰甚。发表温中两法彰 如麻黄附子细 辛汤,开出后世五积散、大温中饮、理阴煎之类 ,变局原从长沙定 汉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 长沙太守,著 《伤寒杂病论》 《金匮玉函经》。王履曰 《内经》 言人之伤寒则为病热,是 《内经》 只 道其常也,仲景始分阴症、阳症,是兼论其变也,故云变局从长沙定,若不分常变,概用温中散寒 之法,则杀人多矣。古人云桂枝下咽,阳盛必毙,况干姜、附子其可妄投乎 。其余平人阳气充 平 人无内伤,故歌中亦未及兼治内伤法 ,伤寒郁热是常病 古名传经阳症,按寒闭经络,阳气不得发 泄,积而为火,则本气自病 。长沙手订百余方,始自三阳有分寸。太阳寒浅热亦轻,麻桂 麻黄汤、桂枝汤 从标用辛温 太阳经最浅,但用辛温散寒而热自不郁 。及到阳明 此指阳明经 络非阳明胃腑 热已郁,舍却麻桂用葛根 葛根汤 。葛根本是辛凉品 查仲景葛根汤内亦有麻黄、桂枝,然君以葛根佐以芍药已非麻桂二方可比,又本方加黄芩,名葛根解肌汤,故云葛根是辛凉之 品,至后世则用宋钱乙之四味升麻葛根汤,陶节庵又自制柴葛解肌汤,用代仲景葛根汤亦兼治温热,《医学心悟》 所载葛根汤与前二方稍异,未详所本,然皆是辛凉之剂 ,莫与辛温一例论。
若还侵入少阳界,半表半里热渐深,小柴 小柴胡汤 辛寒须急用,养阴退热汗通行 退其热则汗源不枯涸,故得汗而解 ,观此三阳解表法,步骤井然得其真。何况三阴 太 阴、少阴、厥阴 全入里,阳气退缩无余地。积热为火将自焚,势比燃眉尤煎矣。涣散未结先用清 如热极神昏谵语、发渴尚无躁烦便硬者 ,白虎黄连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之类 须记取。
烧枯糟粕结阳明 此指阳明胃腑非阳明经络,热极、烧枯、糟粕结成燥粪当攻下,三阴经热 邪结实,皆归此处 ,硝黄 芒硝、大黄如三承气之类 涤荡功无比。此是三阴里症方,先表后里法斯备 从三阳说到三阴,六经治例已备 。三阳三阴如合病 在三阳伤寒如头痛、恶寒、发热之 类,在三阴为热,如口渴咽燥、谵语便闭之类,一齐见症不由渐及,又有三阳合病并病之例,详载 《心悟》 宜随经用药 ,此是伤寒两感症 按:表里皆寒为两感阴症,表寒里热为两感阳症 。先表后里非所宜 单发其表则汗出而内燥异甚,单攻其里则表邪乘虚内陷逾郁其热 ,大柴已开双解阵 大柴胡汤内攻外攘,开出防风通圣散及败毒散加大黄之类,皆汗下兼行,表里双解,九味羌活汤 发表清里亦为双解,目下尤多此症 。表里寒热握其纲,因症制宜药斯应 二句通承上文 。
瘟疫 兼春夏秋,言即冬温亦在其列 亦是寒邪侵,却与伤寒不等论。时令既非严寒比 人之腠理亦不甚密致 ,感冒亦较伤寒轻,人参败毒辛平散 不缓不峻,不凉不热,故可三阳通 用,本宋朱奉议所制,奉议名肱,号无求子,南阳人,著有 《活人书》 《伤寒百问》 等集 ,不似麻桂主辛温,或加清凉或温暖,临时斟酌任损增。温热寒陷少阳久 少阳二字该阳明经,阳明胃腑言 ,酝酿 酝酿二字宜思索 成热毒熏蒸。半表半里宜凉泻,柴葛谨将小柴遵 柴葛 解肌汤即是仿小柴胡辛寒例、本陶节庵制,节庵名华,字尚文,万历时余杭人,著有 《伤寒六书》 《全生集》,世号节庵道人 。初时解表都各异,入里同归伤寒门 瘟疫、温热前一节治法与伤寒 异,后一节治法与伤寒同,只有清凉攻下二法 。此是后贤斟酌补 仲景书遗亡过半,前无瘟疫温热 方,然叔和所辑尚有仲景瘟疫温热原论,且于温热症云可刺五十九穴,以泻其热,大约针法亦并遗 亡,后世立败毒散治瘟疫,柴葛解肌汤治温热亦是规仿伤寒六经治例变通,尽善于仲景未尝不心心 相印也 ,长沙自此得功臣。自从又可书一作 明吴又可著 《瘟疫论》 ,失却庐山真面目。本遇温热伏少阳,妄用辛温原大错 初用麻黄桂枝等汤多致斑黄狂乱而死 ,继用达原 达原饮 多苦寒,始与病情相吻合。如何复又昧其因 不知寒已酝酿成热故耳? 抹却温热说瘟疫 查吴又可 《瘟疫论》,多本王安道 《温热论》 中之语,王安道 《温热论》 又本仲景伏气发陈之说,又 可特更易其名耳 。说到瘟疫亦含糊,指为万气无着落。如谓瘟疫有鬼神,应施符咒废医药,请君细把吴集观,古人范围岂能出?清解攻下仿伤寒,如何独自倡邪说 吴集 所载方药多仿伤寒六经治例,略为加减,独具论病源,与仲景不合,似欲另树一帜,立异鸣高,卒 令后世迷惑,故不得不辨 。有明迄今二百年,以讹传讹谁能觉。我今直把源流分,长沙心法昭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