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伤寒
伤寒有传经,谓由表入里,宜先发表而后攻里也,如先用麻黄、桂枝,后用大、小承气之类;有直中谓里寒,宜温中也,如理中回逆之类;有两感阳症,谓表寒里热,宜发表清中也,如双解散之类;有两感阴症,谓表里皆寒宜发表温中也,如五积散之类;有格阳症,谓外假热而内真寒,宜直温中也;有劳力内伤伤寒,谓正虚邪凑,不可单逐邪也,因症制宜,无庸混同施治。
伤寒六经见症,诸书皆层次分注,使人认得某症属某经。其实伤寒本无定例,有始终在太阳者,有由太阳即入三阴经者,有由太阳即入阳明胃腑者,有初起即在阳明经者,有初起即在少阳经者,有三阳合病并病者,有三阳三阴合病者,总宜见症治症,不必拘于日数,泥循经度传之说。
仲景《伤寒论》,古今同遵,然奥旨深文,难以卒读 《医宗金鉴》 云仲景书“成于 汉末,传写多讹,错简亦复不少 …… 诸家遵经注释,不得不穿凿附会,致令千古不可多得之书不能 传信于世,良可惜也 ”。 国朝乾隆四年作 《金鉴》 始有正误之处,然亦甚少,其存疑之处甚多,此所 以难猝读也 ,惟《心悟》立六经治例,明辨以晰,学者须从此入手 仲景书自宋成无己创 注后,陆续注者百余家皆不甚确,惟 《心悟》 于六经症下,设为问答,尚无穿凿附会之弊,真是后 学津梁 ,且著伤寒八字纲领包括无遗,尤宜细心参阅。
伤寒夹内伤者,十居八九,皆不可用正汗法 温热、瘟疫之带内伤者亦当以伤寒例推 之 。古人有补气发汗,滋阴发汗,清中发汗,温中发汗,消食消痰行气发汗等方,皆医门之秘诀也。补气发汗,如东垣 金李杲,字明之,东垣人,受业于张洁古,著有 《东垣 十书》 于补中汤加汗药是也;滋阴发汗,如丹溪 元朱震亨,字彦修,丹溪人,受业于罗太 无,著有 《丹溪心法》 等书 于四物汤加汗药是也;清中发汗,如景岳之一柴胡是也;温中发汗,如五积散、大温中饮、理阴煎是也;消食消痰行气发汗,如香苏散、参苏饮等是也。举此为例,务须触类旁通。
沉寒之沉,对浮字言,非新陈之陈,谓寒沉滞于肝肾之经。 按:此寒,其寒多从 足下生,或久坐湿地,或热极涉水而得 。如咳嗽引腰胁痛,或时发寒热,脉沉紧,屡表不解,须用细辛、独活,兼归、地以引入阴经方愈。又沉寒与里寒稍异,里寒即脏寒也,须用桂、姜等药,沉寒滞于阴经,亦有能闭火而使喉痛口干者,须于辛、独、归、地中,兼用清火之药,惟阴经有沉寒,而兼觉脏寒者,方可加桂、姜等药。
伤寒热邪传入三阴经后,其涣散未结实者用清法,如栀子、石膏、黄芩、黄连之类;已结实者用攻法,如芒硝、大黄之类。其清法各有部位 详辨在后,不可妄攻 条下及黄连解毒汤后 ,其攻法,只分轻重缓急,并不拘于自何经传入,当用何药也。所以然者,三阴经热邪结实,皆归阳明胃腑,只有通大便而已。所谓未结实者,如但口渴饮冷,心烧咽燥、烦扰神昏、谵语之类;所谓已结实者,如腹满便闭之类。临症时,必须用手从心下至脐及小腹处,细细推摩,其硬痛拒按者实也,其虚软不拒按者非实也,以此决可攻不可攻,最为稳妥 其界乎疑似者,可用少与微和法或 蜜导法,盖食少血枯者,即些微燥粪,亦足为患,非手按可知,又贵审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