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幼幼集成》三阳三阴经症论
小儿八岁以后,气血充足,经脉完固,伤寒与大人同治,皆自表达里,先皮毛,次肌肉,次筋骨肠胃,丝毫不爽。其始也,先在太阳寒水一经,有恶风恶寒、发热头痛、项脊强等证,寒郁皮肤,是为在表。脉浮紧无汗为伤寒,用麻黄汤发之,得汗而解;或脉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散之,汗止而解。
疏曰:太阳经在最外一层,故邪入皮毛即先伤之,皮毛不能传变,由太阳之络脉传入本经,而后内入诸经也。邪客皮毛,即玄府闭 汗孔也 。人身脏腑之气,无刻不与外气通,通故和畅,玄府闭,则内气不能发泄而生热,非风寒能变热也,此时但发其皮毛,玄府开而邪随汗散矣。麻黄、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药,若表不解,热积而日盛,从本经反而之内,及各经井、荥 《金鉴》 作荣 、俞、合交会之处,则热传于他经,而各经并见矣 经脉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入为合,十二经脉莫不皆然 。
太阳既罢,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为表证罢而在中,乃阳明少阳之间,脉不浮不沉,而在乎肌肉之际、皮毛之下,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长,阳明脉也,外证发热鼻干,目痛不眠,用葛根解肌汤;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外证胁痛、口苦、呕吐 按:呕吐有寒有热,寒者多清涎,热者多黄涎 、耳聋、寒热往来,以小柴胡和之,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若有一毫恶寒,邪尚在表,虽入中还当兼散 按:三 阳兼有头痛,不必泥太阳既罢遂无头痛之说,详解在后 。
疏曰:肌肉不能传变,肌肉之中皆经络也,经络谓之中,里则脏腑,表则皮毛,脏腑之气血,惟经络传达,外邪之壅热,亦惟经络传变,故阳明少阳皆从中治,中者经病也,非胃与胆病也 阳明属胃,少阳属胆,皆外之经络受病,非内之胃腑与胆病 也 。经病用和解,和解亦必由汗散,然非开发皮毛之法矣,盖初邪客表,经中阴津受伤,但启其毛窍而汗自通,及热传中经,血液燔灼,窍虽启而汗为热涸,不能外达,庸工不知,尚用温热之药,以发其表,益助热而耗阴,汗源干涸,究竟不得汗而毙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热邪,而津液自存,阴汗既充,涌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涣散,此养汗以开玄府与开玄府而出汗者迥乎不同也。
邪在阳明则解肌,邪在少阳则和解,然病犹未退,渐为传里实热,脉不浮而沉,按至筋骨之间,所谓阳明胃府病也,与经病不同 阳明经病已罢,至此传入于胸中之胃腑矣 。若脉沉实有力,外症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 音詹,多言烦乱也 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皆肠胃燥实致之,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大便通而热愈矣 按:三阳既罢,有传入 三阴。尚涣散未结宜清者,用黄连解毒汤;有已入阳明胃腑尚涣散未结宜清者,用白虎汤。《集成》 直 论下法,亦是如经文“三阳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三阴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之说,大概言之耳 。
寒邪直入三阴经,名曰直中,乃三阳主气衰无热拒寒也,初起即手足厥冷战栗,蜷卧不渴,或腹痛呕吐泄泻,或口吐清涎沫,面如刀刮,不发热,脉沉细无力,此不可与阳经传入之症同治,更当看外证何如,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汤、四逆汤治之。
疏曰:伤寒者由皮毛经络而后入脏腑,初虽恶寒发热,而终为热症,其人必素有火者直中脏腑;始终恶寒,而并无发热等症,其人必素无火者。一则发表攻里,一则温中散寒,两途判然明白。
证有反常者。如发热面赤烦躁,揭去衣被,饮冷,脉大,非阳证乎?然投凉药而死者何也?内有伏阴也。切其脉,不论浮沉大小,必指下无力,按之筋骨之间皆然,甚者服一切茶汤及药皆吐,此阴盛格阳,乃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症。仲景将传经直中并论 程郊倩谓传经直中,经无明文,虽古来相传之语,难为定论,然玩仲景书实有二意,隐 跃其间,后贤会意言之理解极确,何必经有明文也 ,正谓阴症似阳,阳症似阴耳。如太阳症头痛发热,当脉浮而反沉,又似少阴矣,须用甘草干姜附子汤 即名四逆汤 。少阴症脉沉,应无热,而反发热,又似太阳矣,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金鉴》 曰:凡太阳少阴,表 里皆寒无汗之病,均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若下利清谷,或冷汗自出,即有身体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四逆汤防其阳从阴化变厥惕亡阳之逆,断不可谓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也 。阴症四肢厥逆,而阳症亦有厥逆,此四逆汤与四逆散 柴胡、枳实、黄芩、甘草、芍药 不同也。阴症下利,阳症亦有漏底,此理中汤与黄龙汤不同也。 阴厥初起即厥,阳厥由温而后 渐厥,热利肠垢或下利清水其色纯青,心下硬痛,寒利清谷,详辨在 《心悟》,以上俱本 《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