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瘟疫
瘟疫一症,诸书皆云感冒四时不正之气,邪纯在表,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与正伤寒相似,当以驱散为主,宜用败毒散辛平之剂,或兼辛热或兼辛凉,当观其何时何禀 谓天时有寒热,人禀有阴阳 ,参酌伤寒温热治之。大约瘟疫之异于伤寒者,以其时令非严寒,往往火为寒折,以寒包火,而其人之腠理,又不若严冬之密致,且感冒亦比正伤寒轻,故不可定用辛温重汗之剂,即冬月之瘟疫,亦是应寒反温,如冬温症之类,岂可与正伤寒一例用药 宜发散中加清凉药 ,瘟疫之异于温热者,以其新中表邪,若非温热之郁热自里达外,宜专用苦寒内夺也。
两感阳症。诸书谓之表里分见,在三阳为寒,在三阴为热,《心悟》谓正伤寒少有此,惟天气温热之候多有之。本有积热在内,外为风寒鼓之,故表里并见,阴阳双传也。据《心悟》之说,即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之意,是两感本皆瘟疫之类,与正伤寒迥别,与温热相似,而即可参酌温热之治法,以治之也。故宜解散、三黄石膏汤、防风通圣散之类,或云治温热,或云治瘟疫,或云治两感,大抵解表清里,方之可通用者也。至于秋冬寒疫,以其应凉反热,应寒反温,感不正之气,与正伤寒之感中严寒,而一于寒者,自是不同。与温热、瘟疫之在春夏,而郁热极甚者,亦自有别 清药不宜太重 。然陈氏谓冬月亦有郁热症如温热者,春夏亦有大寒症如伤寒者,此人禀之异,不可以时令拘也。
瘟疫有兼内伤者,有始为表症,后入里而有传变者,其当攻当清,当温当补之法,亦与伤寒温热无亦。
瘟疫有在天在人之分,凡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皆从经络而入,或为头痛发热,憎寒咳嗽,或为项肿发颐 耳边及腮肿,谓之发颐,又 《伤寒辨证》 云:两颐为阳 明部位,药中须加白芷以引经方效,切不可外敷寒凉药遏郁其热 ,大头天行之类 大头发颐所以赤 肿缘故详解在后 ,众人病皆一般,此在天之疫也,宜分寒热用辛平、辛温、辛凉之剂以散邪,如败毒散、香苏散、普济消毒饮、太极丸、二圣救苦丹之类,俾其从经络入者,仍从经络出也。如或病气传染,其气息俱从口鼻而入,其见症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也,与天无涉,宜用芳香之药以解秽,如神术散、藿香正气散之类,俾其从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也。
诸家谓凡瘟疫症,邪火甚者,或表药,或下药,皆当以人中黄为君,本草谓其能清痰消食,大解五脏实热,《心悟》谓尤能以秽攻秽也。如无人中黄,以人粪煅过为末听用亦可。
大头蛤蟆 项肿为蛤蟆瘟 、发颐等症,诸家皆谓邪客上焦空虚之所,不可遽用攻下药,当以普济消毒饮为主,随症加减 以上皆言感不正之气,而即发为瘟疫者也 。
感不正之气过时而发,亦谓之瘟疫。《回春》曰:冬应寒而反暖者,春发瘟疫也,人参败毒散主之。 本集所引有医按云:万历春,大梁间瘟疫大作,里巷相染,甚至灭门,其症头痛身痛,憎寒壮热,头面颈项赤肿,咽喉肿痛、昏愦等症,此乃冬应寒而反热,人受不正之 气也。余用二圣救苦丹,以牙皂开窍而发其表,以大黄泻火而通其里,一服即汗,一汗即愈,真仙 方也。或太极丸亦佳。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春应温而反清凉者,夏发燥郁也,大柴胡汤主之。夏应热而反寒者,秋发寒郁也,五积散主之。秋应凉而反淫雨者,冬发湿郁也,五苓散主之。以上四条,《回春》俱列瘟疫门中,备录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