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说明
《医学考辨》为清代医学家罗绍芳所著。罗绍芳,字林一,四川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市)之方亭人,清道光五年(1825)举人,精医,著《医学考辨》十二卷(一说十六卷),由其徒孙方问经校订,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罗氏谓“人之受病,本非一端,医之活人,亦非一术”,认为古代医家罗列百病,或限于尺幅而不尽病证之原委,或失于融会而支离论说之前后。他认为著书“多而难精不如少而易确”,于是选取“世俗最多最要之症,考证群书,辨别得失”,取精去粗,裨补缺漏,联系自身临床实践,“合诸贤之论成一家之言,而于一症之寒热虚实、标本浅深,莫不犁然备举”。
《医学考辨》一书自首刊以来重印多次,查初版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此外有清咸丰二年壬子(1852)刻本、清咸丰五年乙卯(1855)方亭罗氏粹白斋刻本、清咸丰五年(1855)方亭罗氏粹白斋刻隆文堂印本、清刻本(年代不详),共五种。
以下为本次校勘说明。
(1)本次校勘《医学考辨》以清咸丰五年(1855)方亭罗氏粹白斋刻本为底本,简称“咸丰本”。因原书内容第十、十一、十二卷有残缺,相关内容参阅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补齐。
(2)校订《医学考辨》主校本为:《医学考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简称“道光本”。
(3)校订《医学考辨》参校本如下:《张景岳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明代张景岳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
《御纂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编著,武英殿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排印本。
《医学心悟》,清代程国彭著,古典医籍编辑部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版。
(4)本次点校将原本的繁体字竖排本,整理为简化字横排本。将原文中代表前文的“右”字,一律改为“上”字。原底本中的双行小字,今统一改为单行小字。
(5)底本目录如部分与正文标题不符,一般按正文修改目录,在必要情况下,也可能按目录补充修改点校本目录。为方便阅读,原书正文标题后有注释文字者,其注概不上目录,不再一一注明。
(6)凡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记。凡底本按文义疑有讹、脱、衍、倒等又缺乏依据未能遽定者,保留原文不作改动,出存疑校记。凡可以补正者以〔 〕标出;无法补正者以□标记。
(7)为避免繁冗,本次校对以下问题作简化处理。第一,凡发现底本中的明显错别字,如“宫”误作“官”、“于”误作“干”等,一律径改,不再注明。第二,各校本与底本相异之处,本次点校依文意选取适宜之说,不予逐一列举。
(8)底本中存在少量避讳字,如洩(泄)等,凡发现者皆径改,不另作说明。部分术语有不同写法如阳证(症)等,则网开一面,不多作统一。
(9)底本中通假字一般不作改动。
(10)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俗体字,为便于阅读,多径改为规范字。如“旹”“峕”改为“时”,“蝉退”改为“蝉蜕”,“秦芃”改为“秦艽”,“槟郎”改为“槟榔”,“荜薢”改为“萆薢”,“菴”改为“庵”等。而在某些药名、病症名中,间有采用异体字者,则需酌情核定,如暴瘖(喑)、虾(蛤)蟆等。
(11)校点本尽力保持底本内容原貌,因此原书可能存在某些祝由疗法内容,以及某些不合时宜、或来源于当今受保护动植物(如穿山甲、虎骨等)仍予保留,请读者注意甄别,勿盲目袭用。
(12)原书某些大块文字的段落,不便阅读理解,今酌情予以分段。某些特殊标记,亦酌情用现在更换或简便易读的方式予以替换。原文语句排位不统一之处,如方名下歌诀的位置等,随排版版式统一处理,不再注明。原书部分句首表示列举分承的符号“—”“〇”一律删去,不再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