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穿巷而过的夫子
公元前481年三月
牛车进不了陋巷。孔子接过宰予伸来的手,一只脚探到地上,跟着落下另一只脚。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商丘夏邑),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牛车进不了陋巷。
孔子接过宰予伸来的手,一只脚探到地上,跟着落下另一只脚。
三年前,孔子六十八岁,在正卿季康子(?—前468年,名肥,谥康)的邀请下,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回到鲁国。
夫子来看弟子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年,字子渊)。
[古文原句]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篇》)
[白话文]
天下有道,制作礼乐、出兵打仗等,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一切都由诸侯决定。诸侯决定,很少有经过十代不垮台的;大夫决定,很少有经过五代不垮台的;陪臣执掌国家政权,很少有经过三代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就没有什么议论了。
公元前497年,孔子官至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兼公安部部长)。因为与鲁公、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等政见不一,他率弟子离开鲁国,奔走于卫、曹、宋、齐、郑、晋、陈、蔡、楚等地,宣扬仁政,却未获得重用。
孔子这次重回鲁国,还想从政,季康子没有答应。“ 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他没有再争取,而是设坛讲学,整理典籍、文献。
细窄的巷子,向前蜿蜒。
七十一岁的夫子仍然很高大。衣衫下的轮廓,显出他年轻时候打下的壮实基础。
夫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勇士。叔梁纥在一次攻打偪(fù)阳国(今山东枣庄一带)的战役中,双手举着下沉的城墙闸门,让将士们通过。托天之力,威震诸侯。
夫子有九个姐姐,还有一个腿有残疾的哥哥叫孟皮。按当时的礼仪,继承家业的人必须是男子,而且相貌端庄、身体无恙。叔梁纥在晚年找了一个叫颜氏的姑娘,生了孔子。颜氏怀孕前曾经去尼丘山祈祷,又因为孔子刚出生的时候头顶中间凹下,“ 生而首上圩顶 ” (《史记·孔子世家》) ,所以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老二,兄长孟皮的“孟”为老大。
夫子三岁,父亲病逝,跟母亲颜氏过日子,家境贫寒。
“ 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身高近两米,人人都说他是“长人”,并用奇异的目光看着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论语·子罕》) 我从小生活困难,所以能干许多粗活——孔子从来不隐瞒、不回避他早年家境窘迫、少年艰辛的经历。
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年,字子我)搀扶着夫子。他特地选择了右边。太阳斜挂在右边的天空。如果走在左边,夫子宽大的身影会笼罩着他,让他有一种压迫感。
毕竟,宰予是被夫子骂得最多、骂得最狠的人。
[古文原句]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白话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很恼火:“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堆成的墙不可粉刷。对宰予这种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宰予现在走在右边,身影投射在夫子身上,像一个孩子依偎着父亲。这让他感到温暖,又有些不好意思。他也四十二岁了。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有一次路过黄河,夫子说。
宰予明白,夫子是自勉,也是对弟子的教诲,更像是在专门叮嘱他。时光流逝,就像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日夜不停,一去不返,切莫虚度光阴。大白天睡觉,肯定是不对的。
夫子去世后,弟子们整理《论语》。宰予坚决要把夫子痛骂他的这一章,收纳其中。
巷子被两边低矮的房屋夹着,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地上凹凸不平。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鸟在空中叫,高一声、低一声,近一声、远一声,声声悦耳。
屋后的一棵棵树,撑着一蓬蓬高高低低的绿色。空气里,有青草的味道、花的味道,还有牛粪、猪粪的味道。
墙角钻出一丛丛小草,有的还举着小朵的淡花。
几个孩子从远处跑过来。他们看见夫子,齐刷刷贴墙而立。最近,夫子经常来这里,到巷尾看望弟子颜回。
“夫子——”孩子们拱手鞠躬。
“呵呵——”夫子脸上露出祖父慈爱的表情,想起了孙子孔伋。
前年,孔鲤(公元前532—前483年,字伯鱼)去世。
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qí)官氏的女儿为妻。一年后,儿子出生。孔子当时在做管理仓库的小官,鲁昭公送来一条祝福的鲤鱼。孔子给孩子取名鲤,字伯鱼。
孔鲤是孔子唯一的儿子。
有一天,弟子陈亢(公元前511—前430年,字子亢,一字子禽)问孔鲤,夫子有没有为他开小灶,讲授特别的道理。
孔鲤说没有。
[古文原句]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论语·季氏》)
[白话文]
父亲一人在堂上,我快步从那里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还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经过那里。他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单独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高兴地说:“我提了一个问题,得到三个收获:关于学《诗》的重要性,关于学《礼》的重要性,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
孔鲤天资一般,没什么成就,但是一生尊礼守纪,乐观豁达。一天,他指着夫人怀孕的肚子说:“你父不如我父。”意思是自己不如孔子。他又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意思是自己不如儿子。
前年初夏,儿子孔鲤去世,享年五十岁。六十九岁的孔子没有来得及悲伤,喜庆接踵而至:孙子孔伋出生。
孔伋三岁了。
夫子不敢多停留,生怕孩子们又要问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曾经的两小儿辩日,让他伤透脑筋。那句“ 孰为汝多知乎 ” (战国·列子《列子·汤问》) ,谁说你有很多智慧呢,让他惶恐和敬畏。但是,他又释然。“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述而》)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去求取而已。
而且,今天夫子没有时间和心思。
巷底有三间低矮、歪斜的草房子。如果没有用几根木桩固定住,可能早就倒塌了。檐下挂着一个竹篮子,里面是剩饭。竹篮子旁边还挂着几个葫芦。葫芦是去年摘的,不剖开,可以装水;剖开就是瓢,可以舀水。
[古文原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庸也》)
[白话文]
孔子说:“贤人啊,颜回!用粗陋的竹筐盛饭,用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穷困,颜回的快乐却一点儿也不减少。贤人啊,颜回!”
屋里传出药草熬出的混合味道。
“夫子——”子路拉开柴门,出来迎接夫子。
子路(公元前542—前480,姓仲,名由)是从卫国赶回来的,脸色凝重悲切。
夫子看子路的脸色,不用问,就知道颜回的情况很不好。他忽然感觉,子路也老了,腰佝偻着,白发稀疏。他一直把子路当学生,学生都是晚辈,其实子路只比他小九岁,也六十二岁了。


唐 阎立本 《孔子弟子像》(节选)
[古文原句]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白话文]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工夫,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这是子路的理想。
子路心直口快,脾气暴躁,但是闻过则喜,而且志向远大。他是夫子最早的追随者之一,但是不盲从,有意见就提。
孔子很赏识子路。他曾经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想乘着木筏漂流海外,跟随他的,恐怕只有仲由。
夫子弯腰走进柴门。
屋里没有什么陈设,但是敞亮。
颜回蜷缩在东屋的席子上,全身发抖,席子“窸窣”作响。本来就瘦弱的他,现在像一根枯树桩。
大前年腊月,天寒地冻,夫子从冰上过河,满载简册的牛车掉进冰窟窿。颜回一次次跳进水里打捞,当晚发高烧。他不肯休息,帮夫子晾晒、整理简册。两年来,一直低烧、咳嗽,日渐消瘦。从正月开始,下床的力气都没有了。
夫子把手放在颜回的额头上,滚烫;夫子又拉拉颜回的手,冰冷。
颜回说不出话了。
颜回啊!
颜回不到十四岁就追随夫子,是夫子夸赞最多的学生。他一贯“ 敏于事而慎于言 ” (《论语·学而》) 。夫子曾经问他怎么做人,他回答:“ 愿无伐善,无施劳。 ” (《论语·公冶长》) 愿意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他的理想是施仁政,“ 君臣同心,外内相应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
[古文原句]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庸也》)
[白话文]
颜回啊,心中能长久地不离开、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
夫子从屋里退到屋外。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论语·颜渊》) 宰予安慰夫子说,“夫子不要太悲伤。”
夫子看看宰予。这个宰予,经常有奇思妙想,甚至和他唱反调,有时候能把他气昏过去。父母去世,服孝三年,这是规矩。
宰予却说:“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 (《论语·阳货》) 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
夫子又气又怒:“你要是心安,那你就一年吧!”
但是,夫子还是很喜欢这个思想活跃、能言善辩的宰予。周游列国,他经常派宰予出使齐国和楚国。
每一个弟子都有个性,都有优点和缺点,和他们的老师一样——这是夫子最高兴的地方。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论语·里仁》) 夫子忍住悲伤,对宰予说。
太阳西下。归鸟入林。
穿巷而过的风,变得阴冷。竹篮和葫芦在风中晃荡,草房子摇摇欲坠。几只乌鸦落到屋后的苦楝树上,禁不住晃动,“呱呱”地飞向远处。
颜回走了。
“ 噫!天丧予!天丧予! ” (《论语·先进》) 夫子嚎啕大哭。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夫子从来没有这么悲伤过,即使儿子孔鲤去世。
公元前485年,夫人亓官氏卒;
公元前483年,儿子孔鲤卒;
公元前481年,颜回卒;
公元前480年,子路卒;
公元前479年,夫子卒。
孔伋(公元前483—前402年,字子思)著《子思子》《中庸》,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曾子(曾参)共称“五大圣人”。享年八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