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功成身退
挺过了断粮的危机,重耳逃亡小分队的前途倏然出现了光明。这时候关于公子重耳出逃的流言在诸侯国之间沸沸扬扬地传开了。
“有一个贤人,晋国的公子重耳,正在逃亡的路上哪!即使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一群贤士仍不离不弃地跟着他。这才是圣主人王的德望啊!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成为晋国的国君啊!”
“是啊!话说晋国国力甚强,方当乱世,谁求不着谁啊!与其要冒日后和晋国交恶的危险,还不如现在就对这个重耳好一点。”
于是重耳的处境开始改善。尽管对晋国而言,他仍然只是一个弃国逃亡的公子,但当他流亡到与晋国并列为春秋强国的齐国时,齐国接待他的礼节却有如接待一位储君。
处于东海边上的齐国从一开始就是周王朝诸邦国中的强者,这一国的始祖就是传说中被称为姜太公的大贤者姜尚。这一代齐国的国君正是他的嫡系后人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的。这人和后来成为晋文公的公子重耳同样是春秋五霸之一,只不过他的人生之路起初比重耳顺利得多。
重耳还在流亡的时候,齐桓公小白的威名已经遍及天下。常言说唯英雄得以识英雄、重英雄,公子重耳现在虽然没有立锥之地,齐桓公却丝毫没有小觑他。他热情地接待重耳一行,接着就索性把一个叫作齐姜的美女送给了重耳。
重耳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之后居然过上了安稳的幸福生活,一时真是堕入云雾之中。此间乐,不思“晋”。
他可以不思晋,但介子推和狐偃可受不了了。我们费尽心机不辞劳苦地跟着你,保护着你,不是把你折腾到齐国就算完的。早知道你是这样一个见了美人就迈不动步的纨绔中老年,介子推当时就不应该往自己的腿上下刀子。
实际上,重耳当然不是这样的人。日后察看重耳的一生就不难发现,这个人在关键时刻最拿手的绝活儿就是扮猪吃老虎。
毕竟齐桓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的一方霸主。人家倒是不太在乎你这个纨绔中老年,可人家未必不会在乎一个锋芒毕露的将来可能成为本国劲敌的潜在敌手。要真被齐桓公抓住破绽找机会翻脸,就凭重耳这点人马压根不够齐国兵马当点心的,介子推再神勇也白搭。所以重耳在这件事上完全闷头不响,假作不知。
介子推和狐偃商量来商量去,都商量到齐姜那里去了。重耳的臣子和重耳的老婆合谋要把他从安乐窝里绑走。齐姜在这件事上态度明确,顾全大局,因此后来被记载到《列女传》中,千百年来都是妇女姐妹们学习的榜样。
要说重耳真耽于女色乐不思晋,起码齐姜三不五时就人影不见,他就不会不知道。总而言之,这个计划或者阴谋在半推半就中顺利地完成了。介子推、狐偃等人合伙拐走了重耳,护送他离开了齐国,继续逃亡列国的茫茫征程。
之后,重耳在介子推等的保护下又去了宋国、楚国乃至秦国,在秦国又定了一门亲事。这是一门纯粹的政治婚姻,重耳的目的只是借秦兵回国夺位。从此就多了一条成语,叫作“秦晋之好”。
借了秦兵之后,羽翼已丰的公子重耳终于显现出他老虎一样凶猛的真正面目。
在介子推的统领之下,重耳大军长驱直入,一路势如破竹。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拿到了他早该拿到的东西,成了晋国国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介子推离开了他。
那个十九年来始终鞍前马后、忠诚勤勉地跟着重耳的介子推,那个为了延续主公的生命不惜割下自己腿上肉的介子推,那个始终沉默寡言、作战勇猛且从不居功自傲的介子推,离开了重耳。
晋国从此少了一位名臣,而古代史上就此多了一位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