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星
自秦至东汉,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不多。这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时间段没有隐士,或者没有够格的隐士,恰恰相反,这个时期很可能有一些真正恪守隐士戒律的隐士。
这些人的隐逸实在太过成功,以至于而今于史无证。对于这些无名的大隐士,我们应当致以由衷的钦佩和热爱。但毕竟无从查考,也就没有人写诗怀念他们。所以我们这部书里没办法以大量笔墨渲染他们,只能姑且存之。
那么为什么这段时期之内,有名的隐士不多呢?因为世道太乱。
也许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人们的基本需求很难是精神上的,而更多是物质上的。假设我们生在乱世,老母弱妻,幼儿嗷嗷待哺,这时候我们是花心思去关心哪里有一位道德高深的隐士,还是花心思去关心哪个诸侯比较仁善,跟着他有饭吃?
显而易见,社会对隐士的崇敬是随大环境而定的。之前的那些大隐士,比方伯夷、叔齐,他们的成名都早在商周革命之前。即使是介子推半生随着重耳漂泊流离,但当时春秋时代整体的大环境还是好的。
此后是战国时代,战国,顾名思义一直在“战”。好不容易秦统一六国,又二世而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应运而生。等到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整个国家穷得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
本以为能消停一会儿,吕后和刘氏宗族又开打。然后刘氏诸王自己窝里讧,爆发了七国之乱。到汉武帝的时候,又跟匈奴开战。虽然最后总算打服了匈奴人,但总的说来,从战国时期一直到西汉末年,中间就没消停过。虽然其中也有些人能沾上隐士的边,比如范蠡、张良都是功成身退,但他们的声名还是更多建立在位居卿相之时。就连商山四皓也是有名无实,倘若他们不去辅佐太子刘盈,谁会记得他们?
这样,一直到东汉初年,中国历史上才又出现了一位相当有名的隐士,而这个隐士的一生都与汉光武帝刘秀纠缠不清。
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南阳集团云台二十八将在数年之间就平定了王莽之乱,军事上非常有才能。但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皇帝,却有个一般昏庸君主都有的毛病:迷信。
要说古代社会迷信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秦皇汉武都有类似的记载。刘秀尤其相信谶纬之术,以至于跟蜀主公孙述打仗的时候还写信讨论了一下当时谶书里“白帝”到底是指谁的问题。
刘秀既然有这种独特的爱好,他手下当然就少不了一些能识谶纬、断阴阳、辨星象的高人。
光武帝建武某年某夜,就有这样一位高人在夜观天象,他的职位是太史。在中国古代,天象一向归太史们执掌,他们观测天文的细致程度后来被检验出是十分可靠的。连天文学上超新星爆发的痕迹都得到中国古书里找材料。
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和西方的所谓八十八星座迥异。人们在夜空里模拟出了一幅秩序井然的与俗世对应的图像。人间的皇帝对应上界星辰中的紫微。紫微星的光芒倘若被其他的星辰掩盖,就预示着皇帝的安全受到威胁。
这天夜里,正在观测星象的这位太史就惊恐地发现:紫微星正在受到侵袭!侵袭紫微星的星辰是忽然出现的,之前这片星空并没有它的身影。太史们管这叫作“客星”!这还了得?!
第二天一清早,太史就赶忙把这一消息报进宫去。
按一般程序,接下来就是全城乃至全国大搜索,找出这个胆大包天的“客星”加以祈禳或者干脆除掉。紫微被侵,这算大事件了,但光武帝刘秀压根没当回事。他不以为意,随口说:“啊,是!昨晚朕的故交子陵先生跟朕一起休息。他睡觉不老实,把腿压朕肚子上了。太史,这等事你都看得出来,眼光很准,值得表扬。”
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而这个敢拿自己大腿压皇帝肚子的“客星”,就是严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