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决裂
西伯姬昌,即后世的周文王,是西周从振兴到强盛的承上启下者。
他的一生波澜起伏,屡遭挫折。甚至曾经因为德望太高、实力太盛而遭到朝中奸臣谗害,在羑里坐牢达数年之久,直到西岐的世子和群臣想方设法将他营救了出来。后世列名“五经”之一的《周易》,据传就是姬昌囚于羑里之时所作。千百年来,此书被视为凝结和体现中国人智慧的奇书。
此后姬昌对于其他敌对势力并非没有征伐,他也不是简单的恐惧武力者。自始至终,姬昌从来没有表现出要以武力推翻君主殷纣的意图。但当姬昌逝世之后,继位的武王姬发却并不准备将这种恭顺延续下去,他不介意在合适的时机向殷纣发起挑战——史称“武王伐纣”。
这段著名的历史后来成为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蓝本。当然实际的历史并没有那么玄,也没有那么浪漫。
文王得享高寿,虽然众说不一,但至少活过了九十岁。因此他的嫡子姬发在即位之时,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而非演义中的翩翩佳公子。他没有时间等殷纣一点一点将残存的道德和威望挥霍殆尽。
而这时殷纣正在实施一系列暴政。那时候殷商的朝廷里本来还有几位大员,都是世所钦慕的贤者,而且与殷商王宗有着亲缘关系,即所谓的“殷有三仁”。但商纣王残忍地杀掉了一个,驱逐了一个,最后一个因提前选择隐遁才能幸免。这无疑给所有殷商的政敌制造了良好的机会。于是武王开始出兵,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总共召集了八百来位诸侯,共同向已经衰朽的殷商王朝展示强大的力量,但并没有实际发起作战。第二次,则是武力进攻殷商,一路势如破竹。
伯夷和叔齐,就是在这个时候反过来站到了西岐的对立面。
他们反对武王伐纣,并不是愚忠,否则他们当初也不至于敢为天下先,投奔西岐,投奔西伯姬昌。
他们虽然是隐士,但毕竟仍有政治诉求,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当然知道殷纣是何等强横暴虐、倒行逆施。以殷纣的暴行,丧失人心和王朝覆灭是早晚的事情,而这不值得人们同情。所以伯夷、叔齐并不反对姬昌或者姬发取代殷纣的结果,也不反对殷纣被推翻或击败的结果。他们反对的,是作为臣子的姬发以武力推翻身为君主的殷纣这个事情。
这个思路在今天的人看来似乎有些奇怪。但三代(夏、商、周)之时的隐士和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就是这样认识问题的。
在他们的思想里,手段和目的、理想、现实同等重要。即使为达成善的目的而采取恶的手段,本质也是恶的。
纣王诚然可以被打倒,武王也显然比纣王更好,这个更迭倘若是通过天命归属或者民众拥护推举来完成,自然无话可说。倘若是通过武力,我们怎么知道这个目的是不是正当的?开了这个臣子攻伐主上的头,明天臣子就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攻伐。所以伯夷、叔齐面对着浩浩荡荡开赴战场的大军悲叹道:“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用暴力来对抗暴力啊,不知道谁对谁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