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采薇
毫无悬念,伯夷、叔齐两个人的反对在浩浩荡荡的大军面前没有构成任何阻碍。军队越之而过,却也并没有伤及他们的性命。
起初,正是伯夷和叔齐的先期投奔明确了西岐的天命所归。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伯夷叔齐和文王武王是有共识的。他们只是选择的手段不同,路线不同,并非真正的死敌。
西岐的军队很快取得了胜利。商王朝覆灭,在九州大地上,崭新的周王朝建立起来。伯夷和叔齐可能是欢欣鼓舞的人群里的两个异类。
他们以西周暴力推翻殷商的行动为耻,于是逃到首阳山去,又恢复了真正的隐士生活,以山中寥寥的薇菜自给,立志不吃周朝的小米。最终,他们饿死了。
他们的不朽在身死当时就已确立。尽管后人常常笑其迂腐愚忠,事实上,伯夷叔齐身处的时代如此特殊,以至于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商和周两个朝代的更迭,而是预示着更重要的跨时代的变革。
后世的诸多学问家都顶礼膜拜的三代,是一个理想与现实按照道德的理念高度统一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道德始终发挥着作用,维系着整个社会体系的平衡。但随着人类力量的越来越大,平衡终于被破坏,对现实的巨大欲望使道德的约束力不再那么强大,渐渐地,世俗战胜了理想,权谋压制了道德。所以《史记》将伯夷和叔齐作为列传第一篇。而列传第二篇的管仲和晏婴的定位就明显从道德偏向权谋了。
尽管伯夷叔齐的时代已经注定要被历史淹没,但他们仍然身体力行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延续,去捍卫,去纪念。这也就是伯夷和叔齐能排到列传第一位,而后世无数名儒大哲不绝咏叹他们的原因。
令人慨叹的是,他们的殊死坚持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世界沧桑巨变,社会体系也几经更迭。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虽然最根本的关于理想、道德和现实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但是每一个趋于成熟稳定的社会体系最后都会致力于将其完美融合。
曾几何时,人们亲手毁灭了那个理想国。但伯夷和叔齐作为那个时代的最后两个信徒仍然在史册中闪耀着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对道德的维护以及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隐士,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