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被他人认可的我,自尊很低?
我不管做什么事,
总是会计较自己能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就算是我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不能从他人身上获得正面评价,我也会感到懊恼。
你们说自尊会随着正面反馈而提升——
自尊和被认可的欲望不一样吗?
梁在镇 被认可的欲望,顾名思义,就是想从“他人”身上得到肯定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想从某个人身上获得对“自我价值”或“我”的肯定,借此获得安全感、满足与幸福的心理模式。
但自尊,是源自亲自实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获得正面反馈时自尊就会提升,这不同于一开始便以获得他人肯定作为目标的“被认可的欲望”。
梁在雄 有不少人即便在学业和工作上表现不错,自尊却很低。这个问题源自“方向性”与“主导性”。“我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我正在迎合他人的期望”,根据方向性的不同,自尊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此时,自我效能感与自律性就很重要了。
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是否具备达成目标所需能力的自我评估。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是自尊的必要条件,但是自我效能感高并不代表自尊就会变高。必须依照自我设定的方向确定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才会产生自尊。
梁在镇
其实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能力。校园生活中,课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待人处事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一样很重要。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我们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内审
或高考上,也需要学习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需要改变对学习的认知。就像前文所述,当我们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为了达到自身想要的成就而前进时,自尊自然而然就会提升。
但是以亚洲的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的人都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状态下,被推向同一个地方,结果导致我们从幼儿时期开始,便无可选择地处在低自尊的状态。而如此持续把自己擅长或想做的事抛诸脑后,渐渐变得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甚至连擅长的事都做不好,导致我们更加无法感受到成就感,于是自尊提升的可能性也就持续降低了。
梁在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中(见图1),最上层是自我实现需求,其次是尊重需求,也就是所谓“被认可的需求”。接着是需要感受爱情与归属感的社会需求、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
图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自尊较高的人,比起尊重需求,会把焦点放在更高一阶的自我实现。不管是谁,生活中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被肯定,但若已跨越了这个阶段,比起在意他人怎么想,会把精力更多地花在实现自己真正渴望的事情上。换句话说,自尊低的人,追求尊重需求大于自我实现;而自尊较高的人,追求自我实现大于尊重需求。也就是说,当自尊提升到某个阶段之后,就不会再如此需要被他人肯定。
梁在镇 为了提升自尊,一开始不需要设定太远大的目标。只要从称赞自己日常的小行动开始就足矣。请先设定一个付出些许努力便可轻松达成的目标,达成了就肯定自己。
每天散步一小时,每天有一餐准时用餐,自己洗碗,晚上不要太晚睡……这些微不足道的事都可以成为我们成功的经验来源,而且最后变成我们大获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必须至少付出一点儿努力,才能够提升自尊,希望各位都可以从小小的努力开始,每天一点一滴慢慢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