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话说不出口,越来越抑郁
以前我想说什么就会说出来,
不管别人怎么想,我都会做我想做的事,
觉得只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就可以了。
但是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容易往心里去,
很在意其他人喜不喜欢自己。
我的自尊下降了,自信心也消失了,只剩下抑郁。
梁在镇 我经常听到刚步入社会二十岁出头的人说,开始社会生活后,自尊变低了。但其实自尊高,跟想说什么就说、想做什么就做,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身为学生或未成年时,也许可以言行毫无顾忌,但是进入社会后,为了配合这个已经被定义好的系统并在其中生存下来,当然会感受到限制,无法再随心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自己没有以前优秀,好像自信心下降了;也觉得自己看起来“卑躬屈膝”,变软弱了。
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进入社会后,待人处事上不可能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须从想说的话里,区分出可以说和不能说的话。我们一定要练习只说可以说的话,这是提升社会性以及体验生存技术的过程,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所以说,我们需要努力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刚进入社会的这种感受,希望大家时刻记得——这并不是自尊下降,而是从孩子变大人的过程;这也不是顺应社会,而是适应社会的过程。这是你正在变成熟、正在长大的证明,可以把它视为一种良性的变化。
梁在雄 再补充一点,所谓的自尊,是指不在意他人评价的状态——不在意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 。
进入这个名为“社会”的框架,必然会接触比以前更多的新交流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与挫折肯定会更多。与过去相比,随着社会视野变广、经验值增加,也会有自己无法接受新意见的状态。也就是说,这当中也可能发生
自恋性伤害
(narcissistic injury)。在经历自恋性伤害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抑郁,但这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我们以前对自我的正向评价,如前面所述,很有可能是自我意识过剩或自我欺骗。自我意识过剩,简单来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是父母建构的世界里,相信自己是对的——这个状态看起来和高自尊很类似,但两者绝对不同。
高自尊的人,可以清楚认识社会标准,并与自我架构的标准保持平衡。而自恋性伤害则是在社会框架之下,自我意识过剩或自我欺骗的状态彻底被打破——这也可以说是架构自我标准的第一步骤。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正在积累社会成熟度,先接受这个事实,接下来再谈论自尊。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无法忍受这个过程,会再度回到“洞穴”中。但如果不能克服现在的疼痛,将无法进一步成长,即便现阶段害怕踏出去,只要经历过无数次碰撞和破碎的过程,最终一定可以实现社会层面的成熟,找到自己所追求的、只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