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怎么办?
我对于他人的言语过度敏感,
如果有人反驳我的意见,我就会感到有压力。
就算明知事实并非如此,
我也会冒出“对方是不是讨厌我”的念头。
是因为吝啬给予称赞的父母,以及儿时被霸凌的经历,
才造就了这样的我吗?
我要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尊?
梁在镇 很多人因自尊问题而烦恼,期待着只要提升自尊,人生就会变得很顺利,所以找书来看,也会去听演讲。但是理论上的了解和提升自尊,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提升自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梁在雄 所谓的自尊是肯定并尊重自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对哪些人怀抱尊敬之心呢?
最常见的情况是因对方达成的业绩或成就,也就是容易对他的成果产生尊敬之心;或者是因对方言语或行为中流露的品行而感到尊敬他。处理事情很细心、很会照顾人、很有耐心,诸如此类的一两个样子,就会塑造出整个人的形象。我们往往都只根据自己看到的特定角度来判断一个人,也就是说,我们会因为他人的成果或某些形象传递出来的特定优点而产生尊敬的感觉。
但是实际靠近这样的人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当我们了解业绩或成就背后的情况,进而发现他的各种缺点时,我们还能继续维持这份尊敬之心吗?要对亲近的家人、朋友保持尊重与尊敬并不容易。
那么对于自己呢?由于我们非常了解自己的弱点,于是会过度专注于自身的弱点或阴暗面,自然就很难尊重或尊敬自己。
所以说,我们应该抱着与面对有距离感的他人时相同的心情,不要过度专注于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之处,而是多关注自己好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在近距离的关系中,维持些许的心理距离很重要。如果与他人的情绪距离太近,我们不知不觉间就会专注在这个人的缺点上,而这也很容易被当作自我否定的另一种表现。
因此,跟自己保持一定程度的情绪距离十分重要,这与培养客观看待自己——也就是所谓的 后设认知 (Metacognition)有关。如果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很容易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或者容易根据他人的评价,相信自己有价值或是认为自己毫无用处。
后设认知就像情绪日记一样,可以通过理性观察自己具体的情绪流动进行训练。位于大脑前方的前额叶(prefrontal lobe),具有计划、执行、感受成就感、重新解释反馈的功能。通过刺激前额叶的活动,可以使后设认知成长。如此,就能努力地不断倾听自己的内在变化,在确认外界与自己会受到什么样影响的过程中,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
此外,在对某人怀抱尊重之心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学习把焦点放在过程,而非业绩或成就这类成果之上。 如果对他人的尊重只基于成果,你的自我评价大部分也会是负面的。
梁在镇 为了提升自尊,我们必须以能够客观看待自己的后设认知为基础,并具有不通过他人评价,自行区分出自我优缺点的能力。 不要放太多心思在自己不好的那一面上,专注于自己的强项或才能,努力培养它们。 重要的是不要以成果为导向,要肯定努力过程中的自己。不要一直拿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和他人比较,停止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不管别人是否了解,要试着了解自己酷酷的行为,并为此满足。
虽然儿时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很多事情,但是不能把低自尊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过去的环境或父母的错误。记住,决定自尊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要对完全不认识的人产生好奇与好感,进而缔结彼此喜爱的关系,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关心和努力。一开始,我们都不会是彼此重要的人,就算不见面也可以。但是随着一两次的约会,时间与回忆开始积累;随着一起相处的时间变长和花费的精力变多,大部分的人都会开始认为对方变得相对重要了。接着开始思考可以为这个人的幸福和健康做些什么。渐渐地,对方在自己心里的价值就会增加。
梁在雄 对自己也是相同的道理。自尊较低的人,大部分都会想从外部关系中寻找可以提升自己自尊的人,但光靠遇到一个珍惜自己的人,很难让自尊有所提升。这么做只会带来瞬间的满足感,而且随着关系靠近,开始看到对方的缺点后,这段关系很可能再延伸成为自我否定的原因或结果。
也就是说,在低自尊的状态下,人几乎不可能尊重、珍惜自己的亲近对象。我们会认为持续对自己表达关心,跟自己度过越多时间的人,越能成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人。当对方越是珍惜自己,为自己做越多的事情,在心里“自我价值”就越高。
梁在镇 自尊越高,就越不会被外界评价所束缚,不会因为无谓的自卑感,浪费能量去讨厌或刁难别人。为了提升自尊、为了爱自己,希望大家都可以继续为自己投入时间与能量,努力实现目标。
接受自己真实的一面,跟努力提升自尊一样重要。 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即使不管怎么努力,自尊还是没有提升,也不要过度苛责自己。我们需要接纳自己,接受这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接纳也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提升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