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我家
从首都圈出发到我家,驾车需要三小时,乘坐公共交通需要四小时。我的房子就像因纽特人的冰屋,圆圆的屋顶酷似倒扣的米饭碗。大家都很讶异我是怎么在乡下找到这种房子的,但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已经和它结缘了。第一次来这里是在十二年前。这个地方是妈妈发现的,她想投资土地,当时带着我一起过来。她还问我:
“你喜欢这里吗?”
那时妈妈是不是就预知到我以后会成为这儿的主人?这块地方光照充足、临近街道,又离村庄有一小段距离,用来盖房子正好合适。只是考虑到旁边有条小河沟,到了夏天蚊虫肯定很猖獗,所以最后才舍弃了这里。
十二年过去后,这里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蚊虫漫天飞的地方了,不仅新建了堤坝和桥梁,原来的沟渠也变成了清澈的河流,九百九十平方米的土地上还建了一座漂亮的圆顶房屋。现在这里成了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完美家园。一切都与之前不一样了,包括我年龄的首位数字和我的心境。
容我小小晒一下我的家吧。我的圆顶小屋共九十多平方米,其中客厅占了三十多平方米,天花板很高,墙壁刷的是土黄色漆,整体看起来很宽敞。对于一座老房子来说,它的厨房还算比较干净。卫生间设计得也很好,单是宽敞到能自由走动这一点就已经很加分了。
不过最赞的还是二十多平方米的圆形卧室。这间房是我的工作室,视野很好。到了深夜,打开间接照明后,光线反射到墙面上,圆形的穹顶构造让人恍若飘浮于宇宙之中。下雨时,淅淅沥沥的雨声在房间里回荡,又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帐篷之中。如果躺在床上静静聆听,这不就是天然的ASMR
吗?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座房子虽然特别,优点很多,但问题也不少。比如玄关门很薄,到了冬天,夜里结的露就会哗哗地直往下淌。外墙也该修理了,在长期的风吹雨打下,墙面已经出现了风化现象。还有卫生间的地板没铺地暖线,除湿成了一大难题。总而言之,问题太多了,到处都需要修理。
俗话不是说“口渴了就会自己挖井”吗?所以我开始自己动手修理。以前的我是个连根手指头都不愿动一下的懒骨头,没想到现在还会自己修房子了。这要是发生在十二年前,我肯定待不了几天就闹着要回父母身边了。
之前做不到的事,现在能做到,
是因为能体验到主动生活的乐趣了。
当我意识到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生活时,一切就变得不再辛苦了。到头来让我变成熟的不是妈妈的唠叨,也不是长辈的责备,而是这座乡下的房子。
这个陌生的空间渐渐变成了我的家。由空间带来的从容感逐渐显现。即便做同一件事,感受也大不相同,以前在城市时很容易因为局促的空间而神经紧绷,但现在总的来说感觉很自在。我可以在家里练瑜伽、烤面包、立起画架画画,还能穿在阳台晾晒过的衣服,衣服里满是阳光和风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天然风干机啊!院子里可以晾晒地毯和被子,也可以置放酱缸。以前住在逼仄的公寓里根本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在这宽敞的院子里都能实现了。房子四周就是大自然,即便放声高歌、大声喧嚷,也不会引起邻里矛盾,更不存在层间噪声的问题。
换言之,这一方土地,都是我一个人的世界。
我可以不戴口罩出门,因为这是我的地盘;我可以随便采摘地里种的有机蔬菜,因为这是我的菜园。鲜花只要撒下种子,不用浇水也会自己绽放;树木也一样,随便一栽就能自己长大。我原本是个连多肉都养不活的“植物杀手”,如今也能见证自己种的植物长大了。挥舞铁锹能让我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变发达,下地干活能锻炼我的腰部和下肢力量,而且每天我还能吃上自己种的有机蔬菜。我觉得自己就像茁壮成长的植物一样,正在变成一个肌肉发达的中年人。
不管别人怎么说,这个家最大的优点在于这是完全属于我的空间。虽然是穷乡僻壤,虽然寒酸简陋,但好歹是我的房子,依赖父母的寄居生活终于画上了句号。虽然接下来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像是生活费、修理费等,但至少我独立了!这一点还是很有意义的。不错,值得肯定……
其实这座房子并不是人人向往的梦中情房,它的缺点一点儿也不比优点少。但我还是很知足,世间哪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呢?如果说首尔生活为我提供了便利,悠闲则是乡村生活给我的馈赠。
活着真的不需要太多,
能做成的事自然可以成,不用着急。
我现在才知道,生活就算单一一些也没关系。既然有点复杂的我来到了这个有点单一的家,就让我们互相填补,用更好的面貌迎接重生的每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