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言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得到传承,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典籍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手段。从图画文字到甲骨刻字,从竹简典籍到羊皮书卷……典籍中不仅仅有文字的传承,更饱含着一代又一代圣人先贤的人生智慧。图书馆作为典籍存藏的重要场所,如同一个蕴藏人类知识的宝库,时至今日,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发挥着它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对于孩子们而言,图书馆并不陌生,但是图书馆里就只有书吗?过去的“图书馆”是什么样子?图书馆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图书馆里的书为什么会有一个特殊的标记呢?这些标记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带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这套书中有趣的故事,去感悟图书馆,去体味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透过自己的眼睛,穿越古今,与古代先贤对话,向当代鸿儒求教。
诚然,当代的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早已今非昔比。智慧终端、移动存储的使用,都在不断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体验。图书馆里有乾坤,透过图书馆这个微缩景观,我们可以一窥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探中国文化的变迁。
古人云:开卷有益。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之一。儿童拥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遇到图书馆,遇到经典图书,对于他们完整人格的塑造、丰富文化底蕴的培养,都将大有裨益。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为小读者们撰写了这套书。丛书分别围绕图书的由来、图书馆的前世——藏书楼、现当代图书馆、名人读书故事,以及图书馆里的红色故事依次展开。为了更好地贴近儿童的阅读习惯,丛书在侧重科学性与知识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文字的趣味性,还添加了生动的手绘插图,富有启发性。为了尽可能降低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因专业词汇而产生的困惑,文中在特殊位置张贴了知识“小贴士”,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述内容。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相信这是家长与老师,乃至全社会的希望,更是每一位图书馆人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许久以前,梁启超曾经写下了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多么希望每一位翻开这套书的孩子,都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前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中华文明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拥有辉煌的过去,更在于拥有令人无限希望的当下与未来。而孩子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发展的未来与命脉。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读到此书的小读者,都能对中华文明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民族文化有更加透彻的体会。
亲爱的孩子们,来吧!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一探图书馆的究竟!
2024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