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朝的白银充裕促成了经济大发展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中国,当时是明朝中期。通过三条环球贸易线路,美洲新大陆出产的巨量白银后来大约有一半来到了中国。
中国是个金银矿藏较少的国家,自古以来的第一代主流货币是铜钱,比如秦半两、开元通宝等。到了宋朝,自然经济出现大发展,铜钱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时的经济总量,中国人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当时称为“交子”。
1368 年大明王朝建立,此时银矿只有云南有些开采量,远远不够全国的货币需求量。开国皇帝朱元璋索性禁止金银货币,开始滥发纸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中央银行这种完备的金融体系,纸币的防伪技术也十分简陋,很容易伪造。大明宝钞也没有稳定、统一、充足的抵押信用保障,国家信用被破坏得体无完肤。
仅仅三十多年后到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大明宝钞已经沦为废纸一般。朱元璋对外实行闭关政策,片板不得下海,经济运行艰难晦涩。那时候因为通货紧缩,民间常常以物易物,即便农民向政府缴农业税都是实物上缴,就是按税率,你种什么就缴什么:种稻米的缴稻米,种蔬菜的缴蔬菜。明朝田赋率 3%~6%,虽然不高,但这种低效率的缴税方式增加了数倍的交易费用。农民从家雇车运一车蔬菜进城缴税,等到城里排队上缴时可能已经烂了一半,税吏又层层刁难、盘剥,往往最后税率会翻十倍。社会经济陷入低迷是必然结果。
经过一百多年的纠结之后,在海外巨量白银发现之际,大明帝国不得不思考出路何在。必须重新回归理性,思考以白银作为货币的可能性。因为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一部分世界市场,知道自己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是世界的抢手货,比如丝绸、青花瓷、景泰蓝已经成为世界明星产品。而世界市场通行的货币是金银贵金属货币,于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帝国正式宣布废除金银交易禁令,承认白银为合法货币。这时千年困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全国缺乏银矿、银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久隆庆皇帝继位了,他想到,国内白银产量少,何不从海外进口?一段时间后,海外走私白银大量增加,朝廷也证实了海外新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银矿。于是实行对外开放,1567 年隆庆元年,皇帝下令开放海禁,承认私商出海从事进出口贸易合法化——这就是著名的隆庆开关。就此为患一百多年的倭寇自动消失,这样大量进口白银即顺理成章了。这个时候恰恰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十年后,美洲银矿产能已经规模化大量产出。大明帝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和世界一起去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
想引进海外白银,也不是想进就进的。没有高科技含量的世界先进产品,肯定是望银兴叹,谁也不会白白送给你银子。这里还是要说,我们古老的中国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前,经济、技术是领先世界的,我们的丝绸、瓷器是令世界倾慕的高科技奢侈品。正因为我们产品出口的优势,赚取了巨量外汇——白银。据西欧官方统计,西班牙独占了当时世界白银的 1/3,另外 1/3 流入了中国。其实加上大量的走私贸易的话,当时全世界一半的白银在中国。
1573 年万历皇帝继位,借助宽松的货币环境,奋发图强。明朝经济空前繁荣,促使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史称“万历中兴”。这与万历皇帝的老师、首辅张居正有关。虽然有了海外的白银来源,要在全国推行银本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时人们对货币经济的作用还不太了解,这时首辅大臣张居正想出了个好办法——一条鞭法,以税收驱动全民接受白银作为日常交易的通用货币。当人们接受了白银作为货币并成为习惯后,白银就货币化了。1581 年即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全国所有农业税和徭役必须用白银缴纳,这样全国农民必须先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换取白银,以便缴税。这样既培植了市场的发育成长,也培养了人们使用白银交易的习惯,两全其美。农民也很愿意用货币方式代替实物缴纳方式,毕竟实物缴纳的苦头他们早吃够了。这样,就在全国很快普及了银本位。
有充足的货币供应,就有了充裕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发现只要自己努力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市场就会购买。生产的越多,卖的就越多,市场上的钱似乎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无论是资本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发觉,只要努力工作就会赚钱,生产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人们手里有了银钱,就扩大消费,内需实现了长足进展。
此时江南地区工商业遍地开花,一片欣欣向荣。比如景德镇民窑瓷业空前发展,商人们沿昌江建窑制瓷,沿窑成市。独特的坯房、窑房、街区、集市、码头鳞次栉比,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时称“陶阳十三里”。民窑的规模远远超过官窑,每座窑可容纳小器千余件,烧柴八九十担,这些瓷器大部分出口欧洲。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大量雇佣工人出现,景德镇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个小小缩影。
同时,丝绸出口乘势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更大辉煌,形成了全球范围的“银丝对流”。南美和日本超级银矿的发现,骤然释放了欧洲和日本对于丝绸这种奢侈品的购买力。例如,苏州在隆庆开关之后,丝织业迅速发展,半个城市都是织户的机房,朝廷为此在玄妙观附近设立苏州织造局,就是现在的观前街一带。万历皇帝委派信任的太监主持织造。这些太监住在织造局旁边的小巷子里,即现在聚集了得月楼和松鹤楼等一众老字号名馆的美食街,现在这条街仍然叫“太监弄”。
那时候苏州的经济极为繁荣,呈现出资本主义的许多特征。大量的工匠在多个特定的“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精于薄绢的工人聚集在玄妙观北的广化寺桥,精于锦缎的工人聚集在花桥,精于缂丝的则聚集在濂溪坊。不过,大多数工人还是聚集在玄妙观东边的“机房殿”。自万历二十九年(1601)后,苏州多次织工罢工起事都是以机房殿为据点,可见充足的白银会迅速激发出全民的工作热情,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晚明苏州民间丝织昌盛,暴富的商人们把东北半城开发为整洁风雅的人居佳地。名园大宅沿平江河蜿蜒而北,四散分布,这里就有闻名于世的拙政园、狮子林。在明末清初时期,大名鼎鼎的钱谦益和他著名的夫人名媛柳如是,就在拙政园多次居住。当时拙政园的主人是钱谦益的好友,据历史学家陈寅恪的推测,柳如是频繁入住拙政园是在做丝绸的海外贸易。可见,当时的丝绸贸易多么繁荣。
经过持续百年的国际贸易大发展,明朝只出口自己的商品不进口外国商品,只要白银。这种重商主义倾向导致明显的贸易顺差,使得明朝积累的白银占了全世界的一半。那么作为明帝国主要贸易对象的欧洲,经历了百年白银外流,自己通货出现再一次紧缩迹象,也迫使研究万有引力的牛顿研究起了金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