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凯恩斯革命
一战结束后,36 岁的凯恩斯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数月的冗长争论,之后在愤然辞职后回到伦敦于剑桥大学任教。在巴黎和会闭幕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就出版了《〈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向世人展现了对于和约潜在风险的焦虑和担忧,坦言这种完全不顾德国偿还能力的报复性、不切实际的天量索赔,不但拿不到期望的赔偿,还会导致德国万念俱灰、铤而走险。这本书使他一举扬名世界,并成功使经济学对未来世界的形成发挥了更大作用。在这之后,他花了十六年时间写出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提出对 19 世纪的经济学进行升级换代,以适应一战后的新世界。
凯恩斯 1902 年毕业于著名的伊顿公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后来师从当时著名的新古典经济学领袖马歇尔学习经济学。凯恩斯的父亲是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母亲是作家和剑桥市市长,家庭的熏陶和教育让他从小就具备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他创建的宏观经济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一起,并称为 20 世纪人类知识三大革命。凯恩斯毕业后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财政部工作,1919 年代表英国到巴黎参与巴黎和会赔偿委员会工作。在冗长的无休止的争吵辩论中,他看清了各国在决定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时刻,哪些是建设性的想法、哪些是丧失远见的一意孤行。
美国总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十四点计划”,打动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无数人,促进了德国投降的进程,在1918 年 11 月突然让世界脱离那曾欲吞噬一切的险境。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在凡尔赛镜厅里说:“四十八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在这个大厅里诞生,由于它生于不义,必将死于耻辱!”他要让德国几辈子都无法翻身的复仇心态可以理解,但这关乎世界命运的大事,怎么能意气用事、纸上谈兵?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疲于周旋其间。
凯恩斯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中认为,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希望向战败国德国索取巨额赔款,以弥补自己的战争损失。他们看似是在给自己疗伤,实际上是给整个欧洲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凡尔赛和约》没有提出一个战后如何重启欧洲经济的有效安排,反而埋下了二战的隐患。人们在书中看到了他的深邃与远见——这一切在十年后演变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继而使那个小丑希特勒竟然轻而易举地征服了理性的德国人的心,终于演变为 1939 年的二战爆发,这是《凡尔赛和约》的遗产。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期,盛行已久的古典经济学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解释和对应失业和经济危机。凯恩斯敏锐地感觉到,过去的经济理论是在经济规模和复杂程度远低于当代时形成的,而且货币非中性作用也没有被充分而深入地认识。1936 年他出版的《通论》,在经济学思想上具有开创性、革命性,是随后“宏观经济学”得以发展的主要思想源泉,其思想后来形成了现代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思想体系。
当时流行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主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供需会自动平衡,但是他们忽略了,在经济危机关头,经济极度萧条、信心尽失的时候,如果等待市场自己去慢慢疗伤、恢复、复苏。可能需要很长的传导时间,也许会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何争取时间,让经济尽快复苏、繁荣,尽快解决亿万人民的就业和得到富足的生活,是凯恩斯经济学面临的任务。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主张“供给创造需求”,即生产出来的商品同时会创造出来足够的工资等收入,从而形成足够的需求。凯恩斯革命就是革萨伊定律的命,凯恩斯认为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产品滞销,引起生产缩减,工厂解雇工人,造成失业。那么就要扩大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者组成。由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的存在,消费达到极限后,就难以增长,这样就要努力扩大投资需求。
怎样才能扩大投资需求呢?如果银行存款利率高,那么人们会把手里的钱存在银行,既安全、简单又能赚取高利息回报,何乐而不为?然而政府为了整体经济走出低迷、繁荣发展、扩大就业,让每个有工作需要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工作,也就是充分就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降低银行利率。美国利率常常是接近 0,欧洲则出现了负利率,客户在银行存款,还得付银行保管费。同时由于货币充裕,通货膨胀率会有温和上涨。这样就把储蓄存款引导进入投资当中,因为不投资的话,自己的存款就会贬值。大家都把余钱拿去投资之后,社会各行各业充分激发和运作,从而达到走出萧条、实现经济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