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托内罗 《蒙娜丽莎》之前的微笑
达·芬奇画出《蒙娜丽莎》之前近四十年,有一位西西里画家,通过刻画微笑,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后世留下了有性格、有脾气的形象。创造出这些形象的人叫安托内罗·达·梅西纳(Antonello da Messina,约1430—1479),15世纪艺海上见多识广的航行者。他留下了大约三十五幅画,这些卓越的作品,融合了当时佛兰德和意大利的艺术风格。
安托内罗出生在西西里的墨西拿,15世纪地中海最繁忙的贸易中心。糖、香料、亚麻、丝绸、棉布、葡萄酒、橄榄油在这里中转,销往欧洲各地。同样从这里出发的,还有石匠之子安托内罗。他到了离家乡不远的艺术之都那不勒斯,在艺术家科兰托尼奥(Niccolò Colantonio)门下做学徒,并且为那不勒斯统治者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Alfonso V of Aragon)的宫廷服务。 [1] 阿方索五世收藏了不少扬·凡·艾克、罗吉尔·凡·德尔·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等佛兰德艺术家的画作,可能正是这批藏品,成了安托内罗最初的视觉阅历。
传说安托内罗曾到米兰学画,受教于布鲁日画家彼得鲁斯·克里斯图斯(Petrus Christus)。安托内罗的素描《一组披斗篷的人物》( Group of Draped Figures ,图3.1),有着修长的人物比例、光影衬托下的体积感,以及疏密有致的画面布局,可以看出他的确掌握了克里斯图斯的风格。

图3.1 《一组披斗篷的人物》,约1460年
1457年,安托内罗加入墨西拿画家行会,有了第一条委托记录。1460年,安托内罗画了《萨丁圣母》(
Salting Madonna
,图3.2)
。这是一幅抓人眼球的画,为圣母加冕的两个天使,作为形式化的装点,赋予画面神奇的张力。圣母子的衣饰极尽奢华,画家用相当大的精力表现丝绒织金和宝石镶嵌的质感。最精彩的是圣母雕塑般的面部刻画,中分的发式给人一种东方化的印象。圣母手捧的圣婴,在大小比例上远离真实的视觉经验。圣婴目光向上,圣母慈目低垂,但圣婴好像并没有接住她的注视。这幅周到之作,显现出安托内罗的实践能力。他周旋于宗教定式、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委托人的特殊要求间,达成了转瞬即逝的平衡。这种平衡在今天看来,产生了离奇的华丽效果。

图3.2 《萨丁圣母》,约1460年
作为最早使用油彩的意大利画家,安托内罗的世俗肖像画遵循了欧洲北方肖像绘画的形式:暗色背景,以及四分之三侧面的半身像。《一个年轻人的肖像》(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图3.3)的主角,是一位自信的年轻贵族。安托内罗用弧线归纳形象——拱门一样的眼睑,饱满挺拔的鼻子,嘴唇像快刀切出的一瓣蜜瓜。年轻人沐浴在柔和的光线中,衬领纤细,金红色的软发浓密卷曲。他面部左侧的轮廓线陡峭,产生了雕塑般的质感。年轻人深灰色的眼珠转向画外,但并没有在意观者。他安然于自己的世界。

图3.3 《一个年轻人的肖像》,约1470年
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戴荆冠的耶稣》( Christ Crowned with Thorns ,图3.4),是一幅相当节制但又能让人为之揪心的肖像画。耶稣的形象具体,宽脸、高颧骨、厚嘴唇,应是综合了具体形象的写生。他是嘴巴微张、欲言又止的样子,下巴的轮廓被灌木丛一样的胡子模糊了,这些都让他看起来柔弱而悲恸。脖子的筋肉形成向上放射的线条,微微扭转的头和胸的关系,暗示他的双手被反剪束缚。披散的卷发修改了肩颈的轮廓,弱化了身体与背景的强烈对比,让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脸部。

图3.4 《戴荆冠的耶稣》,约1470年
眉眼间的特征是识别人的重要依据,这个区域的精微变化是情感传达的关键。安托内罗让耶稣的两只眼睛有些许的不对称,眼皮耷拉着,还有明显的眼袋;长长的鼻梁,以及眉间有如伞骨的线条,支撑起一个悲伤的拱形。荆冠尖刺嶙峋,发丝贴在额前,荆冠和脑门儿之间的阴影营造了距离,这个距离是由扎入皮肤的尖刺撑出来的。一滴血垂直滑落,脸上有泪珠,这一切安排都是让人疼的——至此,受难的耶稣脱离了那时那境,成为永恒的受难者。这幅让人垂泪的杰作,超越了时代的前提,今天依然触动人心。
《圣杰罗姆在他的书房》( St. Jerome in His Study ,图3.5)描绘了静坐在书斋里的学者,但无可置疑的是,这是一件有关空间和光线的微型鸿篇巨制。通过这幅画,安托内罗表明了自己对绘画边界的野心。在光与建筑的复杂关系中,空间以层层叠进的方式呈现:从近景的拱门,到画面中央的读书台,延伸至远景宏伟的拱券。空间尽头的几扇窗,透出静谧的田园风光和灵动的飞鸟。画面右侧犹如巨型哺乳动物骨架般的廊柱,构成了画中最淘气的部分。其下方步向圣杰罗姆的狮子,证明了这一点。对彼时的观者而言,环环相扣的哥特式空间,确切的光源和暗影,以及被精确描绘的什物和飞禽走兽,一定是奇妙的视觉叙事。画家娴熟地驾驭新的媒介,施展所能,既理性又忘我地进入一种游戏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今天的观者眼中,可能就是艺术的魅力。

图3.5 《圣杰罗姆在他的书房》,约1474年
这件作品最初是威尼斯贵族安东尼奥·帕斯夸利诺(Antonio Pasqualino)的收藏,曾被认为是扬·凡·艾克或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的手笔。安托内罗严谨的工作方式和丰满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杰作,完全可与北方大师比肩。
在墨西拿定居十年,尽管技艺卓越,安托内罗仍相对沉寂,因为那里几乎没有来自富裕市民阶层的委托。1474年,安托内罗再次启程,游历罗马、托斯卡纳、马尔凯,并于次年到达威尼斯,在那里工作一年。如今留存的大多数安托内罗作品,都出自这个短暂而高产的时期。
安托内罗的现存作品不多,但每一幅都有独立的巧思。《圣母与圣子》( Madonna and Child ,图3.6)就是一个例子,画面的色调明亮淡然,透露着平和喜悦的气氛。以山峦构成的天地线,弯成弧度,与圣母的领口呼应。圣母子紧紧偎依在一起,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造型。圣母的双手与圣婴的胳膊像建筑构件,稳固了主体。圣婴探入圣母衣领的小手,不仅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细节,也在圣母前胸与圣婴身体之间制造了一个空间,温暖而迷人。圣婴踏在栏杆上的小胖脚撑住了这个空间。与十五年前的《萨丁圣母》相比,这幅画展现了画家技艺的成长,他的笔端更轻松自信。安托内罗心思缜密,且能举重若轻,娴熟地调动各种视觉元素,似乎进入了一种自由状态。

图3.6 《圣母与圣子》,约1475年
安托内罗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集中体现于《安特卫普受难记》( The Antwerp Crucifixion ,图3.7)。这幅画是他三件同题材画作中的第二件,如同《圣杰罗姆在他的书房》,画家制造了类似威尼斯画派的明朗透亮的光感,同时加入了佛兰德画派精致幽默的细节。如此整合,竟然成就了史诗级的悲剧场面,堪称是伟大的造景。在这幅画中,安托内罗还发展了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兴趣。两边的窃贼形体夸张,画家一定参照了写生,才能有如此确凿的细节描绘。

图3.7 《安特卫普受难记》,1475年
在威尼斯逗留期间,安托内罗将北方的新油画技术介绍给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等威尼斯画家。利用这种技术,安托内罗画出了当时威尼托大区最震撼人心的画作《圣卡西亚诺教堂祭坛画》( San Cassiano Altarpiece ,图3.8)。这件祭坛画于17世纪初被拆除,目前仅存中间部分的三块残片,依然可以窥见原画的风采。

图3.8 《圣卡西亚诺教堂祭坛画》,1475—1476年
在画面中,安托内罗营造了一个华丽的教堂空间,高坐于中央的圣母子沐浴在暖光中,状态松弛,略有些出神。圣母的右手以短缩法画成,这种刻画方式在他日后的绘画中又出现了一次。围绕着圣母子的四位圣人:圣尼古拉斯、抹大拉的马利亚、圣露西和圣多米尼克,分布在圣座左右,面目被统一的光源照亮。圣尼古拉斯手中端着三个标配的金球,画得干练又确切。这三个球像是通感的钥匙,让其他所有物件——袍子、水杯、书本,在视觉上可信。
为威尼斯圣罗格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创作的三联画,标志着安托内罗绘画风格的成熟。《圣塞巴斯蒂安》( St. Sebastian ,图3.9)是三联画的中间面板,以极低的视角和准确的透视,成就了殉道者巨人般的形象。这种不遗余力陈述具体空间并施以明艳光色对比的方式,为威尼斯绘画确立了新标准。

图3.9 《圣塞巴斯蒂安》,1477—1479年
融合了南北方画法的安托内罗,也拥有超强的画面组织能力。他让精湛的细节刻画只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而不是随意炫耀。1476年,安托内罗向佛罗伦萨的里努奇尼家族交付了一幅《男士肖像》( Portrait of a Man ,图3.10)。他准确地点出了画中人的特质——羽毛一样卷扬的眉,配合着微微昂起的头和疏远的眼神,红润的肤色与红袍也完美匹配,相信委托人一定非常满意。这幅肖像给二代米兰公爵加莱亚佐·马里亚·斯福尔扎(Galeazzo Maria Sforza)留下深刻印象,他多次邀请安托内罗北上做自己的宫廷画师,但安托内罗没有接受委任。

图3.10 《男士肖像》,1476年
《一个男人的肖像》( Portrait of a Man ,图3.11),据说是安托内罗的自画像。明澈的眼神,像是能看透世间万象。

图3.11 《一个男人的肖像》,约1476年
1476年秋天,46岁的安托内罗回到西西里,画了最后一幅杰作《圣母领报》( Virgin Annunciate ,图3.12)。艺术史上不胜枚举的《圣母领报》中,这件最独特。在安托内罗自己的画作中,这幅画也是个例外——他从未画过光影感这么具体的作品,或许这是因为他要用最具体的光影强调此时此刻。圣母是个具有西西里样貌特征的美人,原型是安托内罗的邻居和儿时伙伴斯梅拉尔达·卡拉法托(Smeralda Calafato),她是墨西拿富商之女,以美丽著称,15岁违背父母之命成为修女,一生虔诚,死后被追封为圣厄斯多奇亚(St.Eustochia)。

图3.12 《圣母领报》,约1476年
在画面中,安托内罗营造了一种如同剧场的光感。在这种光感下,邻家女孩的形象也可以成为圣母。这既挑战了宗教传统叙事,也迎合了当时人们对神圣形象的假想。在间离效果作用下,宗教的亲和力得以彰显——圣母就是你身边的人。在见证历史性瞬间时,安托内罗用了一个和所有画家都不一样的视角——报喜的天使长加百列的视角。这造就了观者离这一决定性时刻最近的一次,目睹圣母的反应——她的眼神含蓄,同时伸出一只手。那只手以复杂的短缩法画成,止住了纵深感和运动感,让画面凝固了。
安托内罗甚至没有运用刻画细节的高超本领,而更多地展示了他的概括能力,像处理一件雕塑一样描绘圣母的脸,令她是无瑕的。这件圣母肖像,可能是15世纪最伟大的肖像之一,像《蒙娜丽莎》一样,借助具体的人,化出非肉身的特质。安托内罗本人,与达·芬奇有着相似的人文主义倾向。遗憾的是,他没能来得及画出《岩间圣母》般的巨制,像达·芬奇那样笑到最后。
1479年,49岁的安托内罗死于结核病。在他之后,意大利南部没有诞生更伟大的艺术家。
[1] Giocchino Barbera, Antonello da Messina: Sicily's Renaissance Master ,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