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苏轼茶事小辑
东坡种茶。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发现这里并不产茶。于是决定自己来种一片茶园。他从官方申请到一块荒地后,写信给朋友要茶种,又从其他地方移栽了一棵百年古茶树。苏轼把这块茶园命名为“东坡”,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在这片茶园里,苏轼还盖了精舍“东坡学堂”,招待往来的朋友喝茶。
以茶养生。 苏轼是一个养生达人,他以茶养生的办法是饭后用粗叶浓茶漱口,使油腻不入肠胃,牙齿也因此更加坚实。苏轼还建议喝茶要有间歇,不能遇到上品茶就天天喝,要隔几日喝一盏才能去茶之害。苏轼去世前,很馋茶,但又不能喝,只能用参苓汤代替茶汤。苏轼平日里喝茶,早起喝一碗,午休后喝一碗。
墨茶黑白。 司马光和苏轼有一次谈论茶与墨,司马光说:“茶和墨正好相反,茶要白,墨要黑;茶要重,墨要轻;茶要新,墨却要陈。”苏轼答道:“其实茶和墨也有许多相同点,譬如茶和墨都香,这是因为它们的德行相同;两者都坚硬,因为它们的操守相同。这就像贤人君子,虽然彼此的脾气性格不一样,德行却是一致的。”
在《书茶墨相反》里,苏轼写了茶与墨的差别:“茶欲其白,常患其黑。墨则反是。”墨磨了以后一定要用,否则隔了一夜颜色就会变暗,同样,茶碾过一天以后香气就会减少,在这方面两者比较相似。而茶以新为贵,墨以古为佳,这一点上又是相反的。茶可于口,墨可于目,用途上虽不同,但都指向美好生活。
苏轼举例说,蔡襄晚年老病不能饮茶,还是喜欢烹茶玩玩,哪怕是闻闻茶香也好。吕行甫呢,喜欢藏墨但书法写得很不行,他有时候会把墨水喝到肚子里。
砚墨茶酒。 苏轼有一段妙论,他说砚台发墨的就一定费笔,不费笔的就退墨,这两者很难兼顾。写书法的时候呢,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楷书担心不放,草书又苦于无法;喝茶的时候患不美,酒美的时候又患不辣。世事没有不这样的,只能大笑而过。
梦中饮茶。 在黄州时的某一晚,苏轼梦见诗僧参寥拿了一卷诗轴来看他,醒后记得饮茶诗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觉得此语甚美,但有不通之处。槐火换新,是宋代风俗,每年清明节,按例要把家中“火种”调换新火,可以理解,但苏轼不明白泉为何是新的。
梦境再现。 苏轼即将离开杭州的时候,他带朋友前去向参寥告别。参寥汲泉钻火,烹黄蘗(bò)茶款待大家,所用之水是院内新发现的一注泉水。苏轼很是感慨地说起七年前自己黄州的那个与参寥有关的梦,没有想到应验于今日。苏轼问及之前梦茶诗中的疑问,参寥回答说:“此地风俗,清明淘井,清明刚过,泉新当在情理之中。”苏轼恍然大悟。
心中四爱。 苏轼一生,大吃大喝的场合太多,但走心的只有一次。
孙鼛(gāo)在他邸宅中招待苏轼,一日便用了苏轼四爱: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法酒就是宴会用酒,团茶是宫中高级茶,衙香是官方用的高等级合香,诸葛笔则是安徽宣城诸葛丰所制的毛笔,这四样是苏轼一生所爱。
苏轼说:“诸葛氏笔,譬如内库法酒、北苑茶,他处纵有嘉者,殆难得其仿佛。”诸葛笔是梅尧臣推广开的,他是宣城人,最早把诸葛笔送给欧阳修,得到欧阳修的青睐,欧阳修称赞曰“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在欧阳修的带动下,苏轼、黄庭坚等人都相继成为诸葛笔的终身爱好者。
诗释官妓。 杭州有位官妓叫周韶,有诗才,更善于茶道,与蔡襄斗茶也不曾落败,诗与茶都名震杭州。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释放过官妓,周韶看到这一情况,也写信给苏轼,请求通判还自己自由。宋代官妓,不能以钱赎身,须得特批。苏轼一番打听下来,发现这位官妓是太守陈襄所钟爱的人,不能由自己来签字。但他还是留意机会,某次钦差苏颂来杭州,太守宴请,苏轼也在场,周韶即兴以自己的身世作诗,苏轼在一边点评,周韶的事迹与诗才打动了苏颂,他当即允了周韶脱籍。2022年热门电视剧《梦华录》里的女主角官妓,有些周韶的影子。
西湖西子。 在苏轼之前,西湖曾叫过金牛湖、明圣湖、石函湖、放生池等,苏轼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就把西湖的称谓定格下来,成为千古绝唱,西湖名称从此沿袭至今。西湖周边,遍地好茶,环湖寺院的僧人,皆精于茶道,在和尚的好茶招待下,苏轼佳句频出:“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佳茗佳人。 苏轼一生写茶无数,唯“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从古到今凡饮茶者皆知。茶与美人常伴身侧,是苏轼令人羡慕的地方。他身边不缺美人,也很会梦美人。有一次,他做了一个美梦,有位美女用雪水烹龙团茶给他喝,还唱歌助兴。他醒来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上还留有美人的唾沫,更加沉醉,就写了一首回文诗。苏轼曾对好友徐君猷家中能歌善舞的歌妓胜之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她配得上建溪双井茶和谷帘泉这样清高的饮品,苏轼不仅送茶送水,还送了《减字木兰花》以及《西江月》两首词。苏轼还写有《月兔茶》,送给属兔的朝云。
因茶获罪。 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好友驸马王诜受到牵连,所列罪状中,赫然有“王诜送苏轼好茶”条目,这大约是以茶雅贿的最早出处。苏轼茶诗《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引来的祸更大,被认为针砭时弊、包藏祸心,这句“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kuǎng)”更是被解读为指责朝中要员。喝茶获罪,写茶诗获罪,苏轼在宋代是独一份。
贡茶劳民。 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蔡延庆为扬州太守的时候,做万花会,用掉十万余枝芍药,把周边的花园都弄残了,官吏荼毒百姓,而苏轼到扬州任太守后废除了万花会。这个“万花会”的典故出自洛阳,本是宫妾爱君之意。在茶事方面,蔡襄造小龙团进贡,欧阳修讥讽说,蔡襄怎么会干这样的事?苏轼后来也有诗写此事:“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秘密赐茶。 宋哲宗曾经派人到杭州秘密赐茶给苏轼,来人悄悄讲:“某出京师时,往辞官家,官家说:辞了娘娘再来。某往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谕曰: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苏轼得到皇家茶一斤,老泪纵横。苏轼做过哲宗老师,也在皇宫里喝过皇家的茶。宋神宗还数次夸苏轼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看苏轼的文章时,经常举着筷子忘记夹菜。
密云龙茶。 太皇太后曾赐给苏轼一饼密云龙小团,苏轼珍重异常,只偶尔自己悄悄地拿出来欣赏。但苏轼比较爱显摆,忍不住写了一阕茶词《行香子·绮席才终》,说什么“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苏门四学士便嚷着要分一杯羹。有一次,苏轼在家里会客,忽然命取密云龙,侍从还以为是有重要客人到了,悄悄躲在屏风后面一看,是廖明略。廖明略自此声名大振。
新旧茶理。 寿星院的梵英和尚,非常会煮茶,饮后齿颊生香,与一般的茶味不同。苏轼喝过后,非常疑惑:“这是新茶吗?”梵英和尚却道,烹茶必须新茶旧茶配合了用,香味才透得出来。苏轼领悟到,琴制好后要是不满百年,桐木的生气就不会绝灭,琴声的缓急清浊还会与气候的晴雨寒暑相感应,所以琴以古者为贵。梵英所言,茶须新旧相交,香味始见,其理正同。同感,茶之新者,生机勃勃,个性张扬,易与气候相感应,性情不定;经年之后,趋于沉稳,温润内敛,醇和随顺,亦如老朋友般彼此相熟了。
求惠山泉。 苏轼写诗给无锡县令焦千之,求一斛惠山泉。惠山泉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自此一直雷打不动地占据名泉榜上第二位,成为天下名泉,而第一位换来换去,反而让人没有期待。苏轼说,世人都知晓这惠山泉好,不远千里转运,但谁知道泉水的真假?我现在有老朋友送的好茶,就缺你的好水,没有惠山泉,我这茶也好不到哪里去。当然,在苏轼一生中,求茶的记载,伴随终生。
茶果祭友。 高僧辩才死后,苏轼委托参寥子为他祭奠茶与水果,并寄去奠文一篇,有句云“谁持一杯,往吊井龙”。辩才在世时,苏轼与他经常在西湖边品茗清谈,传闻辩才还是龙井茶首倡之人。苏轼儿子苏迨体弱多病,是辩才帮他治好了顽疾。大觉禅师死后,苏轼也以水果与茶祭奠他。苏轼经过南华,到重辩墓塔前,也以水果与茶祭奠。
仿造茶臼。 北宋元丰四年(1081)的大年初二,苏轼给好友陈季常写信,求借木茶臼与木茶椎,“所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朴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这就是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新岁展庆帖》。在给陈季常的另一封信里,苏轼说茶臼需要多留几日做模具,看来苏轼正在仿造一个。茶臼是碎茶工具,现在不断有文物出土。
以茶斗法。 佛印与苏轼斗茶、斗诗、斗法。佛印有诗:“穿云摘尽社前春,一两平分半与君。遇客不须容易点,点茶须是吃茶人。”东坡答佛印茶诗云:“嫩蕊馨香两味过,感师远赠隔烟罗。试烹一盏精神爽,好物元来不须多。”
邀友茶叙。 苏轼经常以茶会友,写给姜唐佐秀才的这封信,很像我们当下的情状——知道你忙,会后慢慢来,我等你茶叙。“适写此简,得来示,知巡检有会,更不敢邀请。会若散早,可来啜茗否?酒、面等承佳惠,感愧感愧!来早饭必如诺。十月十五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