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寻臻阇黎
,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
白发长嫌岁月侵,
病眸
兼怕酒杯深。
南屏老宿
闲相过
,
东阁
郎君懒重寻。
试碾露芽
烹白雪
,
休拈霜蕊
嚼黄金
。
扁舟又截平湖去,
欲访孤山支道林
。
湖上青山翠作堆,
葱葱郁郁气佳哉。
笙歌丛里抽身出,
云水光中洗眼
来。
白足赤髭
迎我笑,
拒霜黄菊为谁开
。
明年桑苎
煎茶处,
忆著衰翁首重回。
诗歌大意
在岁月的侵蚀下白发越来越长,有病根的人最怕喝大酒。
南屏山的高僧闲时与我互相往来,我也已经懒得去重寻居于庙堂的贵人们。
试着把细嫩的茶芽碾碎后煮出沫饽,不用手搓白菊花也不用口嚼黄菊花。
小舟又被拦截到平湖,想去孤山拜访高僧大德。
湖山、青山的翠色就像堆砌在一起似的,葱葱郁郁,景气上佳。
从一片笙歌声中抽身出来,在云水光中好好洗洗眼睛。
得道高僧大笑着迎接我,霜降前的黄菊为谁而开?
明年陆羽煎茶的地方,老翁我会记得再回来。
不入东阁,来饮茶舍
九月九日,重阳节,要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酿的酒。
苏轼在那一年的重九选择游船访高僧,在寺院也不用喝应酬酒,看人颜色。
煮煮茶,听听松风,青山如翠,郁郁葱葱,也不用挂念菊花白还是黄,从俗世的宴会抽身出来,在一碗茶里,端平俗世之人与出世之人。
这首诗里,苏轼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东阁”与李商隐有关。
李商隐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九日》,说的是他在重阳节这天,去拜祭老师令狐楚的事。
曾共山翁把酒时,
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
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
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
东阁无因再得窥。
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老师令狐楚已经离世十年,他到令狐家拜访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时,遭到了冷遇,于是他便写了这首诗。李商隐早些年投身在令狐楚的门下,后者对他多有提携。
令狐绹也一度视李商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帮助他取得科考的功名。李商隐多次落第后,正是令狐绹写信给主考官高锴求帮忙,才让高锴注意到有李商隐这个人。高锴曾经问令狐绹:“你所结交的朋友中,谁是与你最相好的?”令狐绹一听,想都没想,张口就说:“李商隐!李商隐!李商隐!”
根据唐代的行卷制度,考生如果不能在考试前获得主考官青睐,是没有办法获得进士的。2023年热门动漫《长安三万里》里,王维就通过行卷,获得了玉真公主青睐,而后才中了进士。而行卷不成功的高适,只能回家等机会。
进士及第后的李商隐,在令狐楚去世后,投身到王茂元门下,娶了后者的女儿,此举严重伤害到了令狐家。李商隐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他们认为这是叛变行为。在夹缝中生存的李商隐,没有过好他那一生,他的诗也变得隐晦而不可揣摩。
李商隐改门楣,叛出师门,没过好;想重归师门而不得,于是被两股力量绞杀,郁郁寡欢。但换个说法,难道不就是此处不行,换个地方?能够同时得到两派党魁的认可,说明李商隐诗才在;但两处都做不好,说明他吏才不行。有诗才而非能吏,才是李商隐的悲剧。
唐代党争激烈,令狐楚属于牛党,王茂元是李党。
唐代牛李党争,是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
党争在宋代同样激烈,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京城。与唐代相比,宋代党争其实不至于要人命,在野党去地方,在朝的守中央。
苏轼在另一首重阳诗《九日次韵王巩》里,同样提到李商隐这个事。
我醉欲眠君罢休,
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
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
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蝶也愁。
王巩,字定国,是苏轼的好友。他因为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岭南。
为什么屡次要提李商隐这个事呢?李商隐因为党争,一辈子都不得志。苏轼自己也因为党争以及乌台诗案,从未得志,一辈子辗转飘零。
从古到今,文人一直被两个问题困扰,一是不得志,二是穷。经济上,苏轼还好,他有一个贤惠能干的母亲,让他自幼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也没有过过太穷的生活。
另一个典故是皎然与陆羽的饮茶故事。
皎然也有写重九的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皎然是湖州人,与陆羽是诗友、茶友,他们经常在湖州雅集,与颜真卿、张志和等人一道形成了唐代特有的茶友圈。皎然还有诗作《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苏轼是多想去找皎然与陆羽喝一杯茶,远离这世间的功名之路啊。
幸好他也有位高僧茶友梵臻,可以与他在一起喝喝茶,赏赏花。这位梵臻是位点茶妙手,多次出现在苏轼的诗中,成为文学里不断被缅怀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