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班固《汉书·地理志》(选段)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古合州/会江楼,主要视点为古垫 (褺) 江,读取的诗文是班固的《汉书·地理志》 (选段) 。
一、历史信息
合川历史2330多年,建置于战国后期,初为公元前314年秦灭巴所设垫江县。不过这里所说的垫江县,既不是后来曾设于今重庆中心城区的垫江县,更不是现在的重庆市垫江县。它是合川地域作为一个行政区的最初名称。
垫江,本为褺(diē)江。褺者,重叠穿的衣服也。因嘉陵江、涪江、渠江汇于此而流向长江,故取水道汇集,如衣重叠之义,是名褺江。由于在传写《汉书》的过程中,书写者把“褺江”误写成了“墊江”( 转换成今天的简 化字即“垫江” ),致使后来之人,只知垫江而不知褺江。

《汉书·地理志》书影

《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册页
考诸历史,最早提及垫江这一行政区名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我们知道,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它通过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的综合论述,为后世开创了一个以疆域和政区为基础的地理志范式,是中国沿革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合川地域由《汉书·地理志》进入正史,是合川历史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也是我们要选读班固《汉书·地理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 西省咸阳市 )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作为史学家,其所修撰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它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作为辞赋家,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其所著《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被列为《昭明文选》第一篇。
《汉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从文学的角度看,其行文讲究规矩绳墨、谨严法度,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形成了和《史记》迥然不同的风格。

班固画像
三、诗文推送
汉书·地理志 (选段)
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
巴郡,秦置。属益州。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八。县十一:江州,临江(莽曰监江),枳,阆中(彭道将池在南,彭道鱼池在西南),垫江,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安汉(是鱼池在南,莽曰安新),宕渠(符特山在西南,潜水西南入江,不曹水出东北,南入灊),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充国,涪陵(莽曰巴亭)。
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棘僮,西近邛、莋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厄。
释义: 在《汉书·地理志》中,班固用了一个专门的条目,介绍巴郡的历史沿革、户籍人口和所属各县称谓。文中所称“益州”系东汉十三州之一,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监察区域,因设刺史官职,又称益州刺史部。文中所称垫江,即今天的重庆市合川区,只是其所辖范围要广阔得多。其段落大意如是——
巴郡,追溯起来,系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后所设,隶属益州(刺史部),有民户158643户,人口708148人,下辖11个县,分别为江州、临江、枳、阆中、垫江(包含但不限于今重庆市合川区范围)、朐忍、安汉、宕渠、鱼复、充国、涪陵。

昔日合州洛阳溪口(合川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四、鉴赏提要
历史的时空不可分割,写历史必记述地理。《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杰作。
该志首先叙述了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并统计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面积、民户人口总数等。同时,它还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

《汉书·地理志》书影
《汉书·地理志》在巴郡条目下,记录了“垫江”县 (治今重庆市合川区) 这一行政区域。其隶属关系大致是:益州 (刺史部) 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郡,巴郡分管江州、临江、枳、阆中、垫江、朐忍、安汉、宕渠、鱼复、充国、涪陵十一县。十一县的治地分别在今重庆渝中、重庆忠县、重庆涪陵、四川阆中 (西) 、重庆合川、重庆云阳、四川南充、四川渠县、重庆奉节、四川阆中 (南) 、重庆彭水,其所辖范围便是原巴国的大致范围。
自秦灭巴设垫江县始,作为合川地域最早的行政建置,垫江县一制一直延续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设东宕渠郡为止,前后长达750年,是合川历史极为重要的一个大的时期,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
五、漫读拾遗
提起班固,我们不得不提班固家族。班固家族成员可谓个个声名显赫、十分了得:
其父班彪,东汉著名学者和史学家,对班固影响巨大,班固也因继承父业而编纂《汉书》。
其弟班超,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投笔从戎并出使西域,在西域31年,对内平定诸国内乱,对外抵御来犯强敌,其事迹在历史上留有深刻印记。
其妹班昭,东汉著名女史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史学家。在班固去世后,她奉东汉和帝之命最终续成《汉书》共120卷。
班固一家,一门三人著史,堪称史学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