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杜甫《短歌行》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古合州/会江楼,主要视点为合州城、会江楼,读取的诗文是杜甫的《短歌行》。
一、历史信息
在合川的历史长河中,其持续时间最长、有效管控范围最广、文化影响最大的建制当属合州。合州自公元556年置州,历经隋唐、两宋及元明清,除其间设涪州、涪陵郡、巴川郡45年外,确切的时长就有1312年。

古合州会江楼区位示意图(莫宣艳制图)
合州肇始于巴郡垫江县,继而又经历了东宕渠郡的设置,其治城一直未曾变过。按照清光绪《续修合州志》的说法,合州“州城地脉,来自龙多 (山) ,有高望 (山) 、纯阳 (山) 绵亘而入,豁间平壤,周环六七里,东西迤长如凤伸颈,如鸟舒翼。旧志称其龟龙。瑞应拱峙,四围涪、宕、嘉陵交会 (于) 城,屹然一名都会也”。
千百年来,古老的合州城始终屹立在三江之上,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合川人民生生不息的象征。

合州城门楼建筑形制(资料图片)
二、作者简介
杜甫,详见第四期“作者简介”。
三、诗文推送
短歌行
前者途中一相见,
人事经年记君面。
后生相劝何寂寥,
君有长才不平贱。
君今起柁春江流,
余亦沙边具小舟。
幸为达书贤府主,
江花未尽会江楼。
释义: 本诗是作者在送一位后生朋友归合州时所创作。这位后生朋友姓祁,在合州任录事(相当于今天的秘书职务)。诗中,作者以“贤府主”指代合州刺史苏使君,以“江花未尽”喻指他对合州之行的无限期待,以“会江楼”喻指那与友人在合州相逢的美好场景。诗文大意如是——
我与祁君虽然只是一次途中偶见,但这么多年下来,君的模样仍然能清楚记得。相劝你——我的后生朋友(指祁录事),不管人生有多么寂寥,只要能修得满腹才情,便不会低贱一生、平凡一世。今天你就要起船回合州了,我也在江边准备了一条小舟。幸有你为我传书合州刺史(指苏使君),先向他表示一个问候。我对合州的向往有如这江中欢腾的浪花,相信不久我们将相逢在合州,相逢在合州的会江楼。
四、鉴赏提要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和《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昂扬奋发或及时行乐;另一种说法则是指“歌声的长短”。
此诗中所提到的会江楼,为唐代合州城会江门城楼。据文献记载,该楼矗立于州城前,下临江水,蔚为大观,登楼凭栏,近可瞰嘉陵江、涪江水景,远可观东山、铜梁、学士山色,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巴蜀名胜之一。
全诗最后一句,“江花未尽会江楼”,堪称神来之笔、绝世之作,是古今合州诗文中最美、最让人心驰神往的标志性意象。诗人仿佛是在写古城的历史过往,有如这川流不息的江水泛起层层浪花;又仿佛是在写古城的现实风景,有如人行万里,笔走云天;更仿佛是在写古城的声声召唤,有如这心中的千般向往、万般思念。

日出江楼坐翠微 (岑学恭1989年作)
作者通过“江流、小舟、达书”的铺陈,讲了一个欲与友人合州相会的故事,一句“江花未尽会江楼”,怎么读都是一个字:美!
五、漫读拾遗
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为曹操所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关于这首诗,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已经学过,大家不妨再重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