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
晁公武《清华楼记》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古合州/会江楼,主要视点为清华楼,读取的诗文是晁公武的《清华楼记》。
一、历史信息
在古合州,因诗文而传颂的名楼有三座:一座是之前提到的会江楼,另一座是本期要诵读的清华楼,还有一座则是修筑于钓鱼山上的飞舄(xì)楼。如果说会江楼因杜甫的诗闻名,那么清华楼则以晁公武的“记”出彩,至于飞舄楼嘛,更是为李开的赋而生。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156—1157),合州迎来了一个堪称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藏书家做知州。这个一生博学、著述宏富的藏书家名叫晁公武。来到合州后,他为瑰丽的合州山川所折服,决意要为后世留下一个既能与自然交相辉映,又能壮合州古城雄姿的览胜楼。经思忖再三,反复斟酌,他选址在了纯阳山下,嘉陵江、涪江交汇的白菜园 (今称鸭嘴) 筑楼。该楼尚未完工,晁公武即调任泸州。所幸的是,继任知州景篪对筑楼工程与之心仪相投,并增大了规模。翌年,其楼落成,宏伟壮丽,堪称合州又一胜景。此时,在泸州任上的晁公武应景篪之请,为楼取名“清华”,并作《清华楼记》。

重建于合川文峰公园内的清华楼(谢婧摄)
二、作者简介
晁公武(1105—1180),字子止,宋代济州巨野( 今山东 省菏泽市巨野县 )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曾任四川总领财赋司、监察御史,恭州、荥州、合州知州,后迁四川安抚制置使、兴元府知府、成都知府等职。
晁公武为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人称“昭德先生”。著有《昭德文集》《石经考异》《稽古后录》等,其目录学著作《郡斋读书志》,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清早期刻本册页
三、诗文推送
清华楼记
魏大统初,于巴蜀要津置合州。其山曰龙多,曰铜梁,上接岷峨,下缭瓯越,或断或续,属海而止,所谓南戒者也。渠、嘉、涪合流于城下,贯江沱,通汉沔(miǎn),控引众川,偕入于海,所谓南纪者也。 (1) 予雅闻其山水之美,既承守之,意谓必有瑰伟绝特之观。暇日经行后圃,周旋四顾,弗称所期。既旬岁,一旦登丽谯,南向而望,始大爱之,遂谋筑层楼,以览其形胜,工未讫而引去。普慈景公篪实继之,尤爱其趣,乃增大规模,愈益闳(hóng)丽。贻书求名与记,予谢不能,而坚请不置。因取古人秀句,以“清华”名之,且为之言曰:今兹楼高出雉堞(zhì dié)之上,挟光景,临云气。倚槛纵观,仰则两山错出,林峦蔽亏于其前,俯则二水交流,岛屿映带于其外。 (2) 当霜气澄鲜,浅濑清激,及夫雨潦时至,狂澜怒奔,而迅帆轻楫,常出没涛泷(lóng)荡潏(yù)之间。当风日骀荡,花明草熏,及夫林叶变衰,呈露岩岫,而猿鸟腾倚,每隐见于丛薄䁆霭之际。其水木之变态异容盖如此。虽文章若甫与樵,固尝极思摹写而莫得其梗概焉,亦可谓瑰伟绝特矣。传曰:登高望远,使人心悴然。是以王仲宣顾瞻荆山而怀土,不以穷达异其情;范文公临瞰洞庭而忧世,不以进退易其志。 (3) 虽若不同,其有概于中则一也。何当与公杖屦挈壶觞,共饮其上,耳目感触,亦必有概于中。酣而歌,歌长而慨慷;醉而舞,舞数而凌乱。徜徉徙倚,而不顾日之夕也。然公久以治最闻于时,将大摅(shū)其蕴,以致君利民。而予斥废以来,无田庐可归,旅思弥恶。文正之志,公盖有焉;仲宣之情,予则未能忘也。 (4) 绍兴二十八年七月辛巳,昭德晁公武记。
释义: (1)西魏大统初年(535)朝廷在巴蜀三江交汇之地设合州。州内有山或名龙多,或名铜梁,其势绵延,可谓上接岷山、峨眉山,下绕(江浙)欧(瓯)越一带,时断时续,直至临海。嘉陵江渠江涪江合流于合州城下,与沱江等长江上游河流相贯,与汉江等长江中游河流相通,控引众川,一路入海。

王粲《登楼赋》绘画作品
(2)此楼立于州治之前,高出战墙,天光一色,云气一体,十分壮观。登楼凝望,仰可见铜梁(山)、东山错落有致,林峦葱郁交织;俯可闻嘉陵、涪水汇流有声,岛屿映衬盘带。
(3)有道是:登高望远,人心悴然。人的内在心绪常因登高望远骤然而至,固有王粲(东汉文学家)顾瞻荆山而怀念故土,其情不因贫贱富贵而移;范仲淹(北宋文学家)俯瞰洞庭而忧国忧民,其志不因升迁贬谪而改。
(4)景篪公以善治闻名,有大才致君利民,而我故居荒芜,无田庐可以归守。因此,比较起来,公更有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志,而我则更有王粲思念故乡之情。实乃有幸登临于此,实乃有幸作《清华楼记》于此。
四、鉴赏提要
在笔者看来,《清华楼记》堪称合州版的《岳阳楼记》,其语言、体势、结构、情感、寓意都十分精到,是难得的上乘佳作。
文章用记述的方式描绘了不同状态下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色,形象鲜明生动,极富感染力。文中所记,有扼要的记事,有生动的写景,也有简明的议论。写景与议论并重,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其语言骈散结合、排比工整,词采华丽,颇有诗赋之味。
在该记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合州的历史沿革和山川概况。“其山曰龙多,曰铜梁,上接岷峨,下绕欧越,或断或续,属海而止,所谓南戒者也。渠嘉涪合流于城下,贯江沱,通汉沔,控引众川,偕入于海,所谓南纪者也”一段,写得可谓经天纬地、纵横驰骋,开篇便是王炸。
接着,作者又以倚楼观览的视觉,写楼赞景,一幅“仰则两山错出,林峦蔽虚于其前,俯则二水交流,岛屿映带于其外”的风光画面跃然眼前。“及夫雨潦时至,狂澜怒奔,而迅帆轻楫”“及夫林叶变衰,呈露岩岫,而猿鸟腾倚”,更是把四周景物写得“环伟绝特”,无以复加。
最后,作者以东汉文学家王粲 (字仲宣) 作《登楼赋》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谥文正) 写《岳阳楼记》时的情感志向作类比,抒发了自己与景篪一对好友的情感志向。王仲宣顾瞻荆山而怀念故土,不以贫穷富贵异其情;范仲淹临瞰洞庭而心忧天下,不以仕途进退易其志,循此以往,着实让人心生感慨。借此,作者挂念天下苍生、关心民间疾苦、不惧人生际遇的心境和忧思展露无遗。
五、漫读拾遗
《登楼赋》系东汉文学家王粲南下投靠荆州刘表后,因一直不被重用而深感怀才不遇的苦闷之作。全篇抒情意味浓厚,一个“忧”字贯穿始终,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其名句有: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登楼四望,聊解心忧。)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此地虽美却非故乡,岂堪停留。)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情感深深,乡土难归,忧思难耐。)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唯时光在流淌,这海晏河清的日子 却遥遥无期。)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qú)而骋力。” (愿天下一统的王道能一路高 歌、直道而行。)
《岳阳楼记》系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境界。其名句主要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为之喜或为 之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做高官时当心系百姓, 为庶民时当忧心国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君子当忧于先、乐于后,当以国 家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
由此回过头来再读《清华楼记》,你或许就理解得更多一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