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
范成大《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古合州/会江楼,主要视点为合州城门、会江楼,读取的诗文是范成大的《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
一、历史信息
历史上,合州城历经多次战火、水害毁损,其最初的面貌已不可考证。现有州城遗迹,主要为明清两代重建和修葺后的城市遗存。

合州城地图(引自清光绪《合州志》)
明天顺七年(1463)知州唐珣奉旨在合阳原址重筑合州城,用条石砌成高5.7米、上阔4.3米、下阔5米、周长16.2里的城墙。计有石券城门11道。城东有迎晖门、广济门 (东水门) 、望江门,城西有落阳门、演武门 (塔耳门) 、观德门,城南有会江门、阜民门 (大南门) 、文明门 (学昌门) ,城北有迎恩门 (北 门) 、瑞应门。每道城门之上均建有重檐或三檐歇山顶城楼。飞檐翘角,颇为壮观。由此,定格了千年古合州城的恢宏格局。
在所有城门中,会江门是合州城最显要的门,会江门城楼是合州城最显著的城楼,为合州城的标志和象征。这不,就在杜甫歌咏它400年之后的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又来了一首《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借此加以唱和。
二、作者简介

范成大画像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平江府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至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为我国著名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又称“南宋四大家”) 。他曾足历大半个中国,对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的名山胜水,都有令人神往的描绘。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
三、诗文推送
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
井陉东出县,山河古合州。
木根拿断岸,急雨沸中流。
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
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
释义: 这首五律,是范成大在南宋淳熙初年(1172—1176)任四川制置使时,过合州所作。井陉(xínɡ),即地势似井的山脉断处。木根,即树木的根茎。拿,指纠缠、纷乱的样子。断岸,即陡峭险峻的江岸。关下,即合州会江楼下。沙头,即合州鸭嘴江边的沙渚。在本诗中,作者借用杜甫诗句作为典故,以“杜老舟”喻指客船,以“江花”喻指对合州城的向往,以“会江楼”喻指与故人的相逢。全诗大意如是——

合州城隍庙图(引自《民国新修合川县志》)
江水穿过群山,由井陉地势东流而出,便到了合州城。古老的合州城雄伟、壮丽,关上可览诸峰秀色,关下可见往来船游。岩树葱茏茂盛,急雨江中横流。这里有前行的嘉陵江水,更有来访的杜老舟(指客船)。看那欢腾的浪花飞舞,想那期盼已久的会江楼,我不禁感叹:故人啊,我们何日能相逢?!
四、鉴赏提要
范成大的诗歌风格以清新明快、优美流畅、情感真挚著称,既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20世纪60年代的合阳城(廖国伟摄)
《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似在描摹一幅诗意灵动的山水画。诗人以船行的视角望山望水望合州城,写出了“井陉东出县,山河古合州”的气势不凡,赞美了黄葛树攀岩生长、关下水日夜奔流的昂扬进取。在大雨滂沱之时,诗人立于江中,感叹会江楼立于城门之上的雄姿英发,感叹合州城立于三江之上的雄风万世,心底好生敬畏。
诗的后半部分,正当我们以为诗人要层层递进、激昂高歌之时,他却来了一个百年穿越:借杜甫《短歌行》的意象,化出了“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的诗句作为结尾。这个结尾的妙趣就在于:此会江楼非彼会江楼,彼会江楼是诗人心中与故人相会的那座会江楼。也许这正是《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望”的意境使然吧!
五、漫读拾遗
因为“诗圣”杜甫的点睛之笔,会江楼俨然就是古合州的象征,代表了合川的山川锦绣、城市精神。
1918年,距离杜甫题诗1163年之后,会江楼得以重修并落成。古合州似乎还是那个古合州,可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社会却是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山河破碎,一片黑暗。素有报效国家、造福桑梓情怀的合州大贤张森楷,立于层楼之上,有感于内心深处那壮志难酬的苦闷,写下了一首《会江楼抒怀》。正如作者所云:“虽人事更变无常,而江流终古如斯。凭栏凝望,可以赋诗,可以抒怀。”他的这一抒怀,让我们记住了那一代人对于当时合州乃至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
每吟杜老江楼句,
想见烟花未尽时。
风景不殊重举目,
灵光何处一颦眉。
今情昔抱谁知我?
古服新装我望谁!
不意诸君能好事,
华严弹指竟优为。
楼阁郁然高耸处,
年来几为赋荒城。
一朝倒影江如画,
四壁镌诗石有声。
劫历红羊应不改,
吟捶黄鹤来须轻。
凭栏莫叹澄江晚,
双塔摇摇亦暂横。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以“红羊”意指国难,以“黄鹤 (楼) ”意指会江楼,以“吟捶”诗文意指志向不坠,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情绪。接着又以“澄江”意指清朗社会,以“双塔”意指合川人民的坚忍顽强,传递出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精神信念。该诗境界高旷,较好地诠释了会江楼代表古合州的人文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