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
梁潜《合州写怀》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古合州/会江楼,主要视点为合州山水,读取的诗文是梁潜的《合州写怀》。
一、历史信息
“合州楼前江水合,合州楼外青山匝。倚楼西望雨冥冥,顺水舟来飞两楫。阆州山水天下稀,不如合州可忘归。街头仿佛吴门市,人家瓦屋白板扉。买鱼沽酒醉今夕,相逢谁是吴门客。鸡鸣风雨梦初醒,邻机轧(yà)轧村舂(chōng)急。”( 程本立《合州 》)山环水绕、山明水秀的合州城,从来就是一座让人感到十分惬意、畅意、快意的城市。纵目山水间,城是天造地设,人是英雄豪杰,天、地、人、城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这里,特别适合赋诗,特别适合写怀。本期荐读的一首诗便是《合州写怀》。

夕照三江(周旋摄)
二、作者简介
梁潜(1366—1418),字用之,号泊庵,明代泰和( 今江西省泰和县 )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翌年任四川苍溪县训导,后历任四会、阳江、阳春知县,以为政清廉著称。著有《泊庵集》16卷。
在明代,梁潜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读书人中的大才。永乐元年(1403),他应召编修《太祖实录》。由知县入京履职,书成后迁升翰林修撰,为《永乐大典》总裁。
《永乐大典》总计共22877卷,3.7亿字,由3000多人参与编纂完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保存了14世纪之前的中国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内容,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梁潜画像
三、诗文推送
合州写怀
水合交层浪,峰回出翠鬟。
云随村艇去,鸥趁伏波还。
斗酒相忘甚,寸心如此闲。
不应篷底醉,过却钓鱼山。
释义: 在本诗中,作者用“翠鬟”比喻美丽的峰峦,用“村艇”指代农家小船,用“伏波”指代起伏不定的浪波。诗文大意如是——
嘉陵江与涪江交汇的河口,江水浩荡,纵横奔流,四围青山叠嶂、相拥而出。云在农家小船上无心漫游,鸥在波浪起伏中肆意翻飞,我则在美酒的畅饮中一消烦愁。只是可惜,因醉卧在船篷中,与钓鱼山那难以描摹的美景失之交臂。
四、鉴赏提要
诗人是在什么景况下游历的合州,我们不得而知,但诗人如此这般地为合州山水打开心扉,却是极其真诚的。
这首吟唱嘉陵江与涪江交汇处至钓鱼山美好景色的写景抒怀诗,意境特别闲适 恬 淡、自然唯美,语言特别清新隽永、纵横浩瀚。
诗的前半部分重在写景,有水合交浪的激昂,有翠鬟出峰的潜移,有云绕村艇的远去,有鸥趁伏波的归还,动感十足,画面感极强。
诗的后半部分重在写怀,“斗酒相忘甚,寸心如此闲”,看似自责实无悔憾,说明过去有烦恼,现在很轻松。“不应篷底醉,过却钓鱼山”,看似错过,实有神交。这便是诗人忘情山水后的真实写照。
五、漫读拾遗
为了充实有关古合州的信息,我们直接把程本立的《合州》一诗置于前面,未作解读。通过这首诗,相信看官你已大致可以窥探到什么叫合州人的安逸生活,因为它非常直白地告诉了我们:合川,是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里,不妨让我们一道再来读读那些表达清闲惬意和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诗句吧!

嘉陵江与涪江交汇口(合川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 (陆游《思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王维《渭川田家》)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王建《夜看扬州市》)
“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媪(ǎo)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 (李珣《南乡子·山果熟》)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王士祯《真州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