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期
刘象功《濮岩铭》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濮岩/濮岩寺,主要视点为濮岩、濮国、古刹,读取的诗文是刘象功的《濮岩铭》。
一、历史信息

濮岩寺(袁万林摄)
根据传说,在商周时期三江地域便住着它最早的土著居民——濮人。濮人由远古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建有濮国。古濮国占据着今涪江下游及嘉陵江和渠江相汇的两岸阶地。在巴人大批迁入后,巴、濮两国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事,直到两国国王都战死才得以安宁。巴人通过战争,最终取得了与濮人共同生活于三江地域的权利。濮人和巴人的融合创造了古老的巴濮文化,它是世代合川人的原始根脉和文化基因。关于这一点,刘象功在《濮岩铭》中曾有过记述。
二、作者简介
刘象功,生卒年及字号、经历不详。据清光绪《合州志》记载,宋哲宗元祐五年至元祐六年(1090—1091),以左朝请郎知合州。另据《舆地纪胜》卷一八六记载,他有写剑阁的诗词名句“千寻双剑截不断,一片闲云飞过来”留存。
刘象功少时便随父来过合州,并立志称“吾父守合,吾他日当继之”,后如其言,其文章政事都远超其父,被列为合州名宦,受到合州人民赞许。
三、诗文推送
濮岩铭
距城三里有僧舍,依大江林麓,楼观耸云入画者,伏于缣素间,其绝谷幽邃,历历可指。予幼时侍先君曾游。今被命镇郡,复至其所,抚然有感,亲怀旧之叹,因作铭,书于岩石。铭曰:
合之二川,河汉发源,极地通天。浩渺东顾,奔龙窜鲸,吞夔走荆。上有苍崖,乔松古杉,阴晴扑蓝。广岩断壁,天昏雾寒,溟空岳坼。巴濮邻国,室家相贼,为狼为蜮。剑血枯蚀,二王灭迹,云闲昼寂。世变茫茫,山空地荒,鸟巢兽藏。创筑其时,凿高构危,立刹开基。在昔幼冲,侍于先公,曾步崖宫。帝命维汝,克蹈前武,往治兹土。驰马岁旧,江山唯旧,中怀孔疚。勒铭其巅,子承孙传,与山齐年。
释义: (1)合之二川,一曰嘉陵,一曰涪水。它们源于浩瀚星河,发于神秘极地,疾驰向东,如奔龙,如窜鲸,出夔门,过荆楚,东流到海,不复回还。
(2)二川之上有苍崖,乔松、古杉、云竹、翠萝等茂密葱茏。宽广的崖壁如刀劈,似斧削,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
(3)昔有巴、濮古国,相邻而居,互为狼蜮,战事不断,血染山川,直至二王战死,方得云闲昼寂、时日安宁。
(4)世变苍茫,难预难料,又一时空转换,濮岩地域山空地荒、鸟归兽藏。有人拓洪荒,筑楼观,修庙建寺,开基立刹。从此,这里便是仙气飘飘、梵音缈缈。
(5)幼时随父驻留合州,今又受命治理合州。回忆往事,星移斗转,江山如旧,心中的敬畏如旧。
四、鉴赏提要
刘象功这篇《濮岩铭》,是其刚刚出任合州知州时所作。序文部分简要交代他与濮岩山的再次邂逅。铭文部分,首先提到了合州的山川雄奇、地势险峻,接着写了合州的历史辽遥和巴濮两国的部族战争,写到了濮岩山的创筑维艰和开基立刹。最后则是借史写今,托物言志,自我激励,自我警示。
作者有感于幼时随父亲游历的深刻印象,有感于自己主政合州的使命责任,一边游历一边思忆一边壮怀。尤其是全文末尾“驰马岁旧,江山唯旧,中怀孔疚”一句,点明了题意,表明了志向,掀起了作者的情感高潮。虽然江山依旧,岁月如初,这历史却是多有坎坷,这岁月却是难得静好,自己唯有勤勉奋进,方能留名后世。
作者借对濮岩的凭吊,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建功立业,能把合州治理好的强烈愿望。
五、漫读拾遗
铭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一种文体。铭的文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文辞精练、体制短小、押韵上口、见微知著,读来铿锵有力、余韵悠长。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可以窥其概貌。《陋室铭》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铭文,自不用多说。这里就让我们再来读上两三篇与《陋室铭》相类的著名铭文——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盘铭》)
(2)盘水之盈 (满) ,止 (停止注入) 之则平,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勿使小欹(qī ,倾斜) ,小欹则倾 (倾出) ,倾不可収 (同“收”) ,用毁其成 (盘 水的用处就没了) 。呜呼奉 (捧) 之,可不兢兢 (不能不小心) ! (司马光《盘 水铭》)
(3)汝饮而食,当思尔职。行而有得,斯无愧色。无功而厚享,节己以裕众,是为俭德啬人以自封,斯为民贼。毋以一食而忘天下,毋以苟安而忽永图。

刘禹锡《陋室铭》刻品

小篆“濮”字
适己 (为了自己舒服) 而忘人 (不管别人) 者,人之所弃 (离去) ;克己而利人者,众之所戴 (拥戴) 。 (方孝孺《逊志斋集·杂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