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左思《三都赋》之《蜀都赋》(选段)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铜梁山/铜梁洞,主要视点为巴子城、渝水 (嘉陵江) 、涪水 (涪江) 、宕渠水 (渠江) ,读取的诗文是左思《三都赋》中的《蜀都赋》 (选段) 。
一、历史信息
铜梁山/铜梁洞作为合川历史文象标识,最为傲娇的一点就在于它曾是巴国都城——巴子城的靠山,居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之核心。

铜梁山二仙观(刘勇摄)
早在公元前380年的战国时期,巴人在顺嘉陵江而上不断迁入的同时,亦筑都城于铜梁山下,这是铜梁山得以彰显的一个历史起点。铜梁山自南向北,面江而立,近处有嘉陵江 (古称巴水、渝水) 、涪江 (古称濮江、涪水) 流过,远处有渠江 (古称宕渠、宕渠水) 汇入,其周边则有临渡河和其他五条溪流递次流入涪江、嘉陵江,这五条溪流分别被现在的我们称作一道溪、二道溪、三道溪、四道溪、五道溪。因其山林田畴发育成熟、江滩湖岸水草丰茂,是合川先民理想的栖息地。
铜梁山,古老、神圣、美丽,西汉扬雄写《蜀都赋》时提到它,300年后东晋左思再写《蜀都赋》时,更是提到了它。作为巴蜀胜景的代表,其意象险峻、巍峨,是令历代文人墨客心驰神往、常书于笔端的名山。
二、作者简介
左思 (约250—约305) ,齐国临淄 (今山东省淄 博市) 人,西晋文学家,主要代表作有《三都赋》和《咏史》诗等。
《三都赋》系左思花了十年时间,依据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以魏国邺城 (今河北省临漳县) 、蜀国成都 (今四川省成都市) 、吴国建康 (今江苏省 南京市) 为对象所写的都城赋,包含《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三篇。其体制宏大、事类广博,在后期大赋中具有重要地位,系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左思画像
三、诗文推送
蜀都赋 (选段)
有西蜀公子者,言于东吴王孙,曰:“盖闻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跱(zhì)。崤(xiáo)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吾子岂亦曾闻蜀都之事欤?请为左右扬榷(què)而陈之。”
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会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庵(yǎn)蔼焉。
……
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pú)所充。外负铜梁于宕渠,内函要害于膏腴(yú)。其中则有巴菽(shū)巴戟,灵寿桃枝。樊以蒩(zǔ)圃,滨以盐池。蟞(piē)蛦(yí)山栖,鼋(yuán)龟水处。潜龙蟠于沮泽,应鸣鼓而兴雨。丹沙赩(xì)炽出其坂,蜜房郁毓(yù)被其阜。山图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若乃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奋之则賨(cóng)旅,玩之则渝舞。锐气剽于中叶,跷容世于乐府。
释义: 左思《蜀都赋》中,涉及合川的文辞章句为“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外负铜梁于宕渠,内函要害于膏腴”,大意如是——
在蜀都东边的绵绵巴境中,除巴人、賨人两大族群外,杂居着众多的濮人族群。这里有铜梁山断续延展,伸入宕渠(渠江)腹地,有军事要地列布于宽广肥沃的旷野之中。
四、鉴赏提要
《蜀都赋》是左思《三都赋》的首篇。它假借西蜀公子之口,介绍了蜀都的形势、京畿的周疆、封城的物产、都邑的繁荣、宴饮的豪壮、畋猎的壮观、舟游的盛况,可谓四面八方,分门别类,大开大合,极尽铺排展叙之能。其宏阔的构思、宏大的结构、大美的形象,让人叹为观止。
《蜀都赋》在写合川所处的东部地域时,以铜梁山为标志,称之曰:“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外负铜梁于宕渠,内函要害于膏腴。”这里的“铜梁”即指合川地域,这里的“宕渠”即指渠江流域。这里出产巴豆、巴戟天,还有灵寿木和桃枝树。这里有用篱笆围起的园圃,有在水边筑起的盐池。这里是巴人和濮人的聚居地,百姓性格刚强勇猛,歌谣充满尚武精神。论武力,有賨人劲旅;论娱乐,有渝州舞蹈。
铜梁山作为合川地域的指代,前有扬雄提及,后有左思加持,美文美景,遂为蜀中山水的代称之一,成了文学中的典故。仅凭这一点,作为合川人,我们也应该对这两篇超级“大赋”长什么样有点印象。

《元丰九域志》中有关铜梁山的记述

邓散木书左思《三都赋》
五、漫读拾遗
据《晋书》记载,《三都赋》写成之后,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以至于一下子洛阳的纸昂贵了好几倍,并且很快便销售一空,人们不得不到外地去买纸来抄写这篇千古名赋。这便是“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
洛阳纸贵,贵的是左思的人生际遇,贵的是《三都赋》的字字珠玑,贵的是文学的不朽。“铜梁”“宕渠”作为合川地域的标识在其中“打了个卡”“报了个到”,自是不言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