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王维《送李员外贤郎》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铜梁山/铜梁洞,主要视点为铜梁山,读取的诗文是王维的《送李员外贤郎》。
一、历史信息
自扬雄、左思前后两篇《蜀都赋》后,铜梁山便开始名扬天下,遂成为古代文人雅士争相吟诵的文学典故,其意象也不断被强化。
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南朝诗人、骈文家刘孝威,他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便称“玉垒高无极,铜梁不可攀” (蜀西的玉垒山呀,高得没有极限;蜀东的 铜梁山呀,险得难以登攀)。 在他的笔下,铜梁山就是巴蜀崇山峻岭的象征。
其次需要提到的是以“清才”著称的隋末唐初诗人孔德绍。他在《送蔡君知入蜀二首》中便以铜梁山指代巴蜀。所谓“金陵已去国,铜梁忽背飞。失路远相送,他乡何日归?”即是他在金陵 (今南京) 送别朋友出使蜀中的诗作。在他的笔下,铜梁山就是蜀中名胜的象征。

铜梁山下的合川城(合川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到了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其《送李员外贤郎》一诗中,更是把铜梁山与“负米养亲”的典故链接起来,一举将其写成了一座与孝道有关的山。事实上,合川人民自古以来便因袭传统,奉宗敬祖,尊老爱幼,其德孝精神可谓不宣而示。

清代王素《二十四孝图》之“仲由为亲负米”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 今山西省运城市 )人,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修道,精通诗、书、画、音乐,以诗名盛于唐开元、天宝间,与同时代的大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有“诗佛”之称。佛经中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精通佛学,其作品风格受禅家影响很大。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是他创作的经典名句。
三、诗文推送
送李员外贤郎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
鱼笺请诗赋,橦布作云裳。
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
释义: 员外,即员外郎,官名。贤郎,此指李员外之子。负米,即背(bēi)米,这里是借孔子学生仲由“负米”侍奉父母的典故,表示行孝的行为。阿戎父,即从弟之父,这里指李员外。童子郎,古时常选童子,秀异能通经者拜为郎,号童子郎。鱼笺,即鱼子笺(纸名)。橦布,即一种粗布衣裳。薏苡,即苡仁。将,系壮健的意思。全诗大意如是——
我在李员外家,发现他的儿子即将出门远行,一问才知道,这孩子曾在10岁前拜过童子郎,是个天才少年。他不但知书达理,而且还勤劳俭朴,常穿一件橦布衣裳。接过他请为赋诗的纸笔,想着他要远赴铜梁(山),为父亲背薏苡治病,让父亲得到康养,我便很受感动地为他书就了这篇《送李员外贤郎》。
四、鉴赏提要
在这首《送李员外贤郎》诗中,王维首先是以铜梁山喻指蜀山蜀地,并赋予其陡峭险峻、与外部隔绝、往来极其不易的崇山峻岭形象。其次是借《孔子家语·致思》中“负米养亲”的典故,用“负米上铜梁”彰显李员外之子此番外出为父背米治病的急迫心情和路途的不易。由此展开叙事,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既知书达理、谦恭有度,又勤劳俭朴、乐观向上的少年形象。
全诗简洁灵动、清新淡远、写意传神,画面感和故事性都很强。诗人为其赋诗一首,意图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借以宣传、颂扬、赞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德孝精神。

蜿蜒嘉陵江(刘安宁摄)
五、漫读拾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子的故事,其中流传甚广的是“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源自元代郭居敬所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该书辑录了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古人的孝亲故事。
“负米养亲”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个。相传仲由 (字子路,春秋时 期鲁国人,孔子学生) 早年家境贫寒,常以野菜劣食度日。他离开鲁国卞邑追随孔子去曲阜求学后,时常担心父母身体,便去山中砍柴捕猎,卖钱买米,然后背负米袋沿泗河逆流而上,行百里回家,孝养双亲。如此长年累月,历经风霜雨雪,直至父母去世。父母去世后,仲由南游楚国,“积粟万钟”“列鼎而食”,哀思双亲,欲想继续孝养,却再也不可能了。孔子闻之感叹道:“由也事亲,可为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后来人们就用“负米”表示竭力侍奉父母的行为。
孝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素之一。据清康熙《合州志》记载:有个叫匡振之的合州人以乡科任凤县令,为侍奉老母,“三计偕北上,三次从中途思母而返。因奉母,三十年不仕”。待为老母养老送终后,才到广文,出任凤县县令。“其为官清廉若水,犹然孝子之遗也。”
总之,不论从诗文的记述还是从历史的传统来讲,铜梁山作为一座与孝义有关联的山,是它作为合川历史文象的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