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刘泰三《过赵伯宜别业》
本期解读的合川历史文化地标是铜梁山/铜梁洞,主要视点为宿云崖、方崖、松风阁、博古斋、读书堂,读取的诗文是刘泰三的《过赵伯宜别业》。
一、历史信息
北宋灭亡后,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赵宋子孙及臣仆多来合州“选胜造境”,希望过上他们想要的安稳的生活。他们在铜梁山上置产置业,留下不少遗迹。
据明万历《合州志·山川》载:“山即赵伯宜别业,有宿云崖、方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古斋。旧有灵观、三清楼。”赵伯宜,即赵宋皇室宗子,被誉为逸士;别业,即别墅。由此可见,那时铜梁山不仅有险峻的山崖、茂密的森林,更有楼台亭阁、别墅文房、道观僧堂,是一方难得的清幽之地,充盈着自然和人文的灵秀之气。

铜梁山雪景(刘勇摄)
根据文物部门的考证,现如今,铜梁洞的山崖上尚有周祜(1156)、赵彦(1175)、沈汝一(1185)等那一时期留下的诗文题刻和“铜梁山”三个大字题刻。
二、作者简介
刘泰三,字鹤坪,号砚农,清代合州 (今重庆市合川区) 人。乾隆年间贡生。因屡赴乡试不第,毕生执教于乡间私塾。他的诗文多抒发对家乡山水的爱恋之情,以自由洒脱、质朴自然见长。著有《砚农诗钞》4卷。
三、诗文推送
过赵伯宜别业
别业开仙境,当年逸士踪。
苔深侵屐齿,洞僻隐山丛。
断壁泉流字,荒斋草覆虫。
云归千障黑,日落半江红。
博古人何在,探奇兴无穷。
高才名誉壮,应使气如虹。
释义: 别业,即别墅。仙境,即超凡的美景,这里指铜梁山。逸士,这里指赵伯宜。屐,一种木底鞋子,底下有齿,又称木屐。断壁,即陡峭的岩壁。泉流字,即山泉四溢的样貌。荒斋,即荒弃的房舍,这里指赵伯宜别业。千障,即四处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博古,为赵伯宜书斋名。高才,谓志行高尚之人。全诗大意如是——
赵伯宜的山居别墅开启了超凡脱俗的铜梁山仙景,留下了逸士高人(赵伯宜)的踪迹。踏过阴湿深厚的青苔,便能看见那隐藏在山丛中的铜梁洞。这里岩壁陡峭、山泉四溢,废弃的房舍早已荒草丛生,鸟驻虫鸣。放眼望去,因云的遮盖,千障涩涩;因日的斜照,半江滟滟,着实无比美丽。当年博古斋的人(赵伯宜)已不复出现,可我探奇寻古的兴致却极为昂然。通过与这些逸世高人的神交,我仿佛也沾上了他们那气势如虹的精神之光啊!

合川铜梁山(刘勇摄)

铜梁山“道人有道山不孤”题刻
四、鉴赏提要
山有仙境,世有隐者。作者既颂铜梁山的美景,更颂铜梁山的人文。显然,这是作者的一篇心迹之作,表现了他志行高尚的士子风范。
一朝上得铜梁山,在荒斋草覆、断壁流泉中探寻逸士文人的踪迹,总是让人兴奋不已。想起当年赵伯宜在“云归千障”处、“日落半江”下的书斋中,或吟诗作赋或交友会客的场景,作者与之似有神交。虽然科场不得志,但他的心境不输任何隐士高人。
作者借用“高才”赵伯宜的“名誉”气势,喻示自己的士子志向,这志向有如雨后长虹,贯穿天际。
五、漫读拾遗
在铜梁山大石梁书岩上,有一方摩崖题刻,名曰:“道人有道山不孤。”其语出自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当中四句是:“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yū)。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用在这里,意思是说铜梁山独自耸立,曲高和寡,唯有道行深厚的世外高人才会也才配与之相傍、结庐而居。铜梁山景致的幽旷与道人品藻的高旷,共同构筑了铜梁山的诗文意象,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便是前人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