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生年份
上述关于汉高祖名“邦”之称谓由来,虽然一直没有十分清楚合理的最终释解,但也约定俗成地被后人认可传到现在。可在汉高祖刘邦的出生时间上,则出现了颇有争议的两种说法,且延续至今仍未有定论。这两种说法,分别出自《史记》和《汉书》的注解之中。
皇甫谧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
这种说法流行较广,因为专为《史记》作解的《史记集解》就引用了此说。该书作者是南朝宋的裴骃,他的父亲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注,裴骃继承家传,写了《史记集解》一书,并成为后世解释《史记》的权威之作。《史记集解》记载:
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推算下来,即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
裴骃在这里引注的皇甫谧是西晋的一名医学家,而并非专业的历史学家,但他业余爱好历史,并写过《帝王世纪》一书。裴骃所引用“皇甫谧曰”就是出自此书。
《帝王世纪》是一本记载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曹魏的帝王专纪,其中关于刘邦的介绍仅有 400 余字,也没有说明刘邦出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的来龙去脉。至于皇甫谧究竟以何为据提出此说,已难以上溯。故此,我们现在也只能依据裴骃的认识,以皇甫谧所说作为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的最早出处。并且,后世史学家们的讨论也是一直围绕皇甫谧之说展开的。
臣瓒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
这种说法来自《汉书·高帝纪》中的注解:
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
即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
这里说的“臣瓒”也是一名西晋的学者,他专注于注解《汉书》,并著有《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因而在后世版本的《汉书》注解中,可以不断看到“臣瓒曰”。“臣瓒”应该不是他的本名,后世猜测,西晋校书郎傅瓒、西晋大臣薛瓒都有可能是这个“臣瓒”。但最大的可能是傅瓒,因为校书郎的职责使傅瓒有条件撰成了《汉书集解音义》一书,使他成为那时最权威的《汉书》解析者,这也因此为唐代颜师古等后人阅读和研究《汉书》提供了方便。而薛瓒由于史书对其记录不详,故不能说明他曾从事过历史研究工作。
根据“臣瓒曰”,刘邦 42 岁即位,在位 12 个年头(从任汉王算起),死于53 虚岁。即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
但问题是,臣瓒同样作为距汉高祖 500 多年的西晋时期人,他的结论来自何处,也是没有任何更早一些的文献记载可以作为支撑。
如此,在没有更有力的史证提出新见解的情况下,后世的人们也只能以皇甫谧或臣瓒的结论一代代相传下去。
对史书中出现的刘邦两个不同出生年份的记载,后人们多采用了《史记集解》中的说法,即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因为《史记》作为早于《汉书》的史书,人们也许大多更相信对历史时间最接近记载而给予的解释,更何况司马迁还具有纪传体鼻祖的学术地位。当然,也或许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均希望刘邦活得长久一些,而更愿意选择刘邦于 62 岁寿终这个结论。
事实也许如此,但始终不能让人释怀的是,对两种结论无论怎样选择,刘邦的出生时间一直是一个没有最终定论的问题。这也因此成为历代史学家们心中长期隐隐存在的学术之痛。
我们回首查阅公元前 256 年和公元前 247 年的历史,不免会有惊奇的发现,因为这两年都是极为不平凡的重要年份。
公元前 256 年(秦昭王五十一年),秦国灭掉了具有 800 年历史的天下共主周朝,周赧王降并于当年卒。这标志着长期一统的华夏民族走向了形式上的完全分裂,而早已发生的“七雄”互相对峙攻伐的局面也将会更加严峻。
公元前 247 年,秦庄襄王病死,13 岁的嬴政继秦王位。这标志着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人,开始走上自己人生的政治舞台。同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联合五国组成联军西向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亦说明六国共同抗秦的战火熊熊燃起。
也就是说,刘邦无论出生在这两年的哪一年,他都是一个出生在极不平凡年份的人。这或许预示了刘邦将来的不平凡人生,并有助于我们理解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篇中,为什么多写有“刘媪梦与神遇”“见其上常有龙”“赤帝之子”“季所居上常有云气”等诸多神化刘邦之处。
但是,如果说刘邦出生在不平凡时代而必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似乎过于牵强,因为出生在这样两个年份的人何止万千?并且,这也只能说明时间的巧合渲染了刘邦出生的时代背景,而并不能有助于我们选择确定刘邦两个出生时间的其中之一。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判定上述两个时间中的其中之一呢?
本书在这里提出三条分析研判路径:
①从《史记》和《汉书》的正文中寻找依据
《汉书》中关于刘邦的记载,基本上是复制于《史记》,特别是关于描述刘邦出生、体征及性情的前边两段内容,完全一字不差。逐字揣摩推敲这两段与刘邦生年有关的内容,发现第一段中“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句话,并未说刘媪怀孕及生产刘邦的年份,只是隐含了刘媪怀孕的季节,即刘媪在田间务农休息时,天空突然出现电闪雷鸣,这显然是夏天一般才有的天气景象。怀胎十月分娩,那么刘邦也大概率出生在次年的春末夏初,但这也仅能说明季节而已,却并不能说明刘邦出生的年份。
再看第二段中的“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这句话,其中的“及壮”二字应该涉及刘邦的年龄问题。“及壮”是什么意思呢?大多译文对此解释为“长大后”。何谓长大后?长到多少岁为大?显然这样解释太模糊了,而且也不能就此说明刘邦出生的确切年份。
统一中原前的秦国,对百姓纳税和征兵的年龄以 17 岁为开始,可理解为17 岁已达到长大后的成年标准,但是否认为是“及壮”呢?不能定论。因为古代还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对年轻男子年龄段的描述:满 20 岁为弱冠,行加冠礼,以示成年,因身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到 30 岁时为“而立”,因《论语》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立”在这里指事业开始有成,“不惑”则是指懂得了天下道理。还有,《礼记·曲礼》说“三十曰壮”,亦称为“克壮”。因为人至 30 岁时身体发育已基本停止且已形成肌肉,从而身体也进入了“及壮”的时候,人们因此一般指 30—40 岁为壮年。实际上,在《汉书》的注释中,生活于三国时期的如淳还有一种说法,即“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
。意思仿佛是过了 23 岁也算“及壮”。
如果我们依通常认为达 30 岁即“及壮”进行推断,那么刘邦在进入 30岁时被“试为吏”做了泗水亭长,是什么时间呢?
我们先以皇甫谧关于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的结论分析。如果刘邦是在及壮的 30 岁“试为吏”,则是在公元前 226 年,这时秦国还没有一统天下,而是灭掉韩、赵、燕后,和齐、魏、楚三国并存的时期。此时的沛县还隶属于犹存的楚国,刘邦又怎么会做了秦国治下的泗水亭长呢?秦王嬴政灭六国始称皇帝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而刘邦做亭长的时间只能发生在公元前221 年后的秦朝时期,而这时刘邦的年龄早已超过“及壮”而到 35 岁以上了。由此可见,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的结论,如果按照 30 岁“及壮”推算,则和《史记》所载存有极大的矛盾。
如果我们选择“臣瓒”所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那么刘邦 30 岁为吏是否成立呢?按此说,刘邦 30 岁时是公元前 217 年,这时秦朝已成立 4年,刘邦此时做了秦朝治下的泗水亭长应该是可能的,因为推荐其任职的萧何,已出任沛县的“主吏掾”多年,而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了。实际上,刘邦出任泗水亭长的时间还要早上几年,关于这一点,后面还将提及。总之,如果以 30 岁为“及壮”之年进行分析,或认可如淳过 23 岁亦为“及壮”的说法,“臣瓒”之说要比皇甫谧所说站得住脚。
②从对刘邦的身边人予以比对分析来寻找依据
第一个可用于选择分析的证据,来自淮南王黥布。
关于刘邦的出生年份,在 1993 年后的几年曾经引起过一番讨论,因为那时《刺秦》《西楚霸王》等电影的热播,带动了秦汉史讨论热。当时上海师范大学曾维华教授就写过《汉高祖刘邦生年考》一文,并发表在本校学报 1993年第 4 期。
曾维华认为,《史记》中黥布的说辞是一个重要参考。汉十一年(前 196年),黥布起兵叛汉时,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即:皇上刘邦已经老了,这几年他一直讨厌打仗,如果我们造反,他肯定不能亲自带兵来。曾维华就此解释说:我国古代称男子为“老”,一般指六七十岁者。所以说,刘邦必定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因为此时他已经跨进 60 岁这个老人的界定门槛。
曾维华还认为,《史记·项羽本纪》中张良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是第二个参考依据:
沛公曰:“孰(指项伯)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曾维华分析说,从这段记载看,刘邦的年龄应当小于张良或与其相同,因为项伯长于张良,所以刘邦也愿意以兄长事项伯。张良出生于韩国世家大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韩国的相国。韩国在前 233 年被秦国臣服,在前 230 年灭亡,张良因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 250 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张良已经出生了。所以,推论张良出生于公元前 250 年之前,而刘邦也应该是公元前 250 年前生人。
曾维华的文章发表后引来了争议。新乡师专张振台教授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 年第 4 期发表了《汉高祖刘邦生年考》一文。他认为以黥布的说辞为例,并不能证明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因为《汉书·高帝纪上》记载:汉王刘邦出汉中取关中后,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承尉以事相教,复勿傜戍”。设“三老”而被赋予的职责是掌教化,所以刘邦还同时提出了“年五十以上,有修行”的选任要求,即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因此,如果依《汉书》记载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那么他在出征平黥布的公元前 196年已经 51 岁,同样也符合黥布关于刘邦“老矣”的说法。
对于曾维华所引用的第二个依据,张振台认为更不能说明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因为即便以张良出生于公元前 250 年之前为参考,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的刘邦还应该比张良大上几岁,因为史书记载张良由于年龄小未能赶上在韩国出仕,说明张良在韩国臣服秦国的公元前 233 年或刚到 17 岁,如此刘邦以张良的年龄为比照而称项伯为兄似乎很不合理。但如果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而比张良小上几岁,这样刘邦以张良年龄比照而称项伯为兄,反而是说得通的。
那么,刘邦究竟生于哪一年,史书中确实没有给予准确的历史结论,我们似乎也只能循曾维华的思路,进行更多人物事件的分析比对而予以佐证。
项羽既是刘邦后来的主要对手,也是曾经同进共退的结义兄弟,就其二人间发生的诸多故事,对其年龄比对判断应不可或缺。
在公元前 208 年,反秦复楚的共同目标使刘邦和项羽共同聚集在楚怀王麾下并约为兄弟。项羽出生于公元前 232 年,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年,那么在约为兄弟的公元前 208 年,刘邦已 48 岁,而项羽才 24 岁。刘邦 48岁的年龄甚至应该比项羽叔父——项梁的年龄还要大一些,如刘邦和小于自己 24 岁的侄子辈项羽约为兄弟,似乎与人之常理相违背,并且当时刘邦投奔的是项梁而非项羽。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在公元前 208 年这一年刘邦 39 岁,比 24 岁的项羽大了 15 岁,其相互约为兄弟还应该说得过去。
所以,依此分析比对,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的结论应该更为合理一些。
同样,我们还可以从王陵的年龄推算刘邦的生年。王陵出身于沛县的豪强大族,刘邦在发迹之前对王陵很尊重,常以兄长之礼对待之,即“高祖兄事之”。刘邦性格自由洒脱,在其当亭长时与县衙里的官吏相处也是放诞不羁,“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但他对王陵却格外尊重。其个中缘由,除了王陵出身大家族的身份及为人直爽以外,王陵确实比刘邦年龄大应该是一个更为直接的因素。不然以刘邦无视权势富贵的随意性格,不会以兄长的称谓礼节来对待一个比自己年龄小的人。
由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到刘邦临终遗言的内容。他安排在萧何之后由曹参继任相国,曹参之后再由王陵和陈平分别任右、左丞相之位。如果刘邦是公元前 256 年出生,则此年他为 62 岁,而王陵应该还要大于 62 岁。一般情况下,王陵待萧何、曹参相继过世之后再接任相位时,其年龄也应该70 岁左右了(实际上萧何、曹参分别在次年和第六年去世)。刘邦安排年龄小一些的陈平接续曹参之后的相位当属合理(刘邦最初重用陈平时,周勃、灌婴等人曾提出汉王怎么轻易任用外来的年轻人来监护我们这些年长武将的疑问),而在自己已老至将死之际,还安排比自己年长的王陵以后同陈平做搭档,就似乎没有道理了。这只能让我们推测,如果《史记》中关于刘邦临终前的人事安排记载是真实的,那么王陵的年纪应该不会很大。同理,刘邦临终时的年纪也应该没有达到 62 岁,而是 53 岁,即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年。这样,刘邦安排当时 50 多岁年龄的王陵,等待接续下下任的丞相职位才是有可能的。
上述黥布、项羽、王陵等人,虽然均曾因共事而和刘邦产生过不同的交集,但以其所说或年龄比对而证明刘邦生年,还不足以让人信服。因此,我们再通过刘邦身边亲人的年龄而予以推理分析,似乎更为靠谱一些。
先说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史书中有关于刘太公的多次简要记录,他在刘邦的人生记载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
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刘邦前边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虽然古代结婚年龄相对较早,即便不考虑刘邦前边是否还有兄姐幼时夭折的情况,推断刘太公与刘邦也应有 20 岁的年龄差距。因为年刚 20 岁就已生有 4个孩子的人,在古代民间也不多见。
假设刘邦在公元前 256 年出生,则刘邦被分封为汉王时(公元前 206年)为 51 岁,刘太公则至少为 71 岁。这一年刘邦从汉中还定三秦,并于次年携五路诸侯兵马,顺利攻入项羽的都城彭城,之后被项羽反击败逃。刘太公则在刘邦大败之时和吕后等家人一起被项羽俘虏,成为人质。即“羽常置军中以为质”。
刘太公这时已是一个至少 72 岁的老人了,从汉二年四月被项羽俘虏到汉四年八月楚汉议和、项羽送还,刘太公在楚军中又做了两年多的人质。我们很难想象刘太公作为已 70 多岁的古稀老人,被长期关押在军中受苦会多么无奈和伤悲。一个平生喜好“酤酒卖饼,斗鸡蹴鞠”的普通市井小民,有如此过人的毅力和体力吗?这还不算,最后刘太公还被项羽捆绑置于火焰熊熊的大鼎之旁,以烹杀之胁迫刘邦投降,这需要刘太公多大的心胸与胆魄啊?但刘太公在此之后还依然头脑清晰、身体康健,在随刘邦移居长安后还又好好地活了 6 年,直到汉十年才离世。这样算来,刘太公寿终时至少已经81 岁的年龄了。
由此可想,刘太公在楚军中做人质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年龄。也就是说,刘邦在楚汉相争之时,也并没有达到可能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而已经有 50 多岁的年龄。
关于刘太公的年龄,还有一个例证推断。汉五年,刘邦登基称帝后,遵守孝道的他每五天就去看望一次太公,并每次都主动施礼下拜。直到有一回负责照顾刘太公的家令私下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奈何令人主拜人臣!”才使太公醒悟,感到不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家令建议太公在刘邦到来时,抱着一个扫帚在门口以臣民之礼迎接,等刘邦快要进门的时候主动倒退着把刘邦让进门来。当刘邦下次再来看望父亲时,见到“太公拥彗,迎门却行”而感到震惊,赶紧下御辇搀扶太公,他这时才意识到该给老父亲一个名位了。之后,刘邦尊太公为太上皇,并赏赐了家令 500 斤黄金。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呢?这一年是汉六年(前 201 年),如果刘邦是公元前 256 年出生,则此年应为 55 岁,刘太公则至少 75 岁了。在古代如此古稀年纪还能拥彗退行,显然刘太公的身体不是一般的好。由此是否可以反过来佐证,刘太公并非如此高龄,而刘邦也不是出生在公元前 256 年,而是公元前 247 年。
我们再分析比对和刘邦有着夫妻关系的吕雉的相关情况。
刘邦在做泗水亭长时,曾不带一文去吕公家赴宴贺其乔迁之喜。因吕公善于相面,不仅不生气,反认为刘邦面相异于常人,硬是不顾老婆的反对,把女儿吕雉嫁给他为妻。这事发生在哪一年?史书没有记载。时年吕雉芳龄几何?史书同样也没有记载。对此,我们只能从吕雉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的生年予以推断,因为史书明确记载了刘盈出生于公元前 210 年。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刘盈还有一个名叫鲁元的姐姐,而鲁元是在公元前 203 年嫁给了张敖,按照鲁元 15 岁出嫁计算,鲁元应该出生在公元前 218 年。也就是说,吕雉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 219—前 220 年嫁给了刘邦,并于第二年或第三年生下了鲁元。而吕雉的年龄如按 15 岁出嫁 16 岁生孩子推算,其出生时间应该在公元前 234 年或更早一些。并且,根据《史记·高祖本纪》中吕媪责备吕公的话:“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即吕公非遇到贵人,则不嫁此女,甚至连好友沛县令为子求婚也没有答应。这样说来,似乎吕雉嫁给刘邦时已经被父亲吕公耽搁了数年。因此,吕雉的出生年份还应该在公元前 234 年的前几年,即吕雉结婚时的年龄也应该大于 16 岁。再根据荀悦注解“讳雉之字曰野鸡”
而推测,吕雉或因属相为鸡而得名,因为根据睡虎地秦简记载,人的十二生肖属相在先秦已经出现使用。如果此推测成立,吕后应出生在公元前 239 年,而出嫁刘邦时已经是近 20 岁的“老姑娘”了。
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的话,他在公元前 220—前 219 年结婚时已经 36—37 岁,大了吕雉 17—18 岁;假如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则在前220—前 219 年结婚时正值 27—28 岁,大了吕雉约 8—9 岁。
由此,我们不得不以常人思维推论之。在 2000 多年前的古代,古人多难以长寿,而女儿出嫁也一般较早,不然刘盈也不会在接任皇位后,为迅速增加社会人口,出台女孩子如达 15 岁仍不出嫁需征收 5 倍税赋的政策了。也就是说,正常女子结婚的年龄一般在及笄的 15 岁。但由于吕公看好自己的女儿,就连有恩于己的沛县令求娶吕雉为媳也未答应。但当吕公见到刘邦后,就直接推荐自己的女儿嫁于刘邦,这未免有些不自重了。即便吕公认为刘邦未来可期,但一个年龄大了女儿近 20 岁,已经和自己年龄相近的中年男人,会让吕公如此迫不及待吗?因此,如果这时的刘邦已经 36—37 岁是很难获得吕太公青睐的。反过来说,如果此时刘邦仅为 27—28 岁的大龄青年,则肯定会大大提高吕太公的认可与欣赏。
因此,从吕太公选刘邦为婿之事,也应该可以印证刘邦不是出生于前256 年,而是出生在前 247 年。
我们还可以根据刘邦侄子刘濞的出生时间来推算刘邦的生年。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他曾在公元前 195 年跟随刘邦平叛英布。史书就此记载:“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
这说明刘濞出生于公元前 215 年或前 214 年。由此推断,如果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 年,那么他的二哥刘仲应出生在公元前 257 年之前。也就是说,刘仲在不小于 42 岁时的前 215 年才生了长子刘濞,并且在后来又生了次子刘广。显然,这样一种推算结果是极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从以上诸多的人物及发生的事情推断,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应该更为合理一些。
③史学家们的辨识
《史记》和《汉书》是介绍西汉正史的最权威史书,但他们对大汉王朝创始人刘邦的出生年月都没有予以正式记载。《史记》如此还尚可理解一些,因为司马迁是在受腐刑前后著述《史记》,并在完成后很快就去世了,他很可能没有时间深究这一当时还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汉书》专为西汉一朝立传,却唯不记载西汉王朝创始人、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出生年月,却对后代皇帝的生年均一一清楚交代,这就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了。对此个中缘由,我们也只能认为作者班固也确实没有厘清刘邦的生年,而只好如司马迁一样予以省略之。
遗憾的是,在班固之后的一段后续岁月里,史学家们应该还有可能把刘邦的生年继续搞清楚,但依然没有任何学者就此深入探究,致使刘邦的出生时间随岁月流逝变得更加模糊起来。直到一二百年后的晋朝时期,史学家们才开始对此问题予以重视,但由于史证的不足,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分歧。这些认识分歧至现在,尚见于史学的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即分别记载于《史记集解》和《汉书》注解中的皇甫谧和臣瓒的不同观点。
如果从前面对有关人事的比较分析,仍感到不能清楚刘邦的真实生年的话,我们还可以从西晋以后一些史学家对两种观点的认识作以陈述分析。
东晋秘书监、史学家徐广,曾著《史记音义》十二卷,其中说刘邦起兵那年 48 岁,此说法与皇甫谧的记载相符。
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裴骃,在其所撰《史记集解》中采用了皇甫谧和徐广的结论。但裴骃在注解《史记》时,除在刘邦生年的问题上采用了皇甫谧的说法外,其他许多地方则引用了臣瓒所著《汉书集解音义》中的内容,并且裴骃还在序言中专门探讨了臣瓒的真实身份。作为《史记》最早的注解专著,《史记集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历代研读《史记》之人均将其奉为圭臬,因此《史记集解》中关于汉高祖生于公元前 256 年的说法得到了后世更多的认可。如当代史学家董家遵于 1957 年发表的《汉高祖生年考》〔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57 年第 3 期〕一文,就比较认可《史记集解》的观点。
不容忽视的是,臣瓒的说法也得到了后世较多史学家的重视。
唐朝秘书监颜师古为便于太子读《汉书》,在作注的时候对臣瓒的观点予以了采用。颜师古敢于在为太子所读的《汉书》中坚持注释臣瓒的观点,应该有其可以解释的史证理由,只是现在的我们不知道而已。
宋元之际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在其《资治通鉴音注》一书中,也在刘邦的生年问题上采用了臣瓒的说法。
清朝史学家王鸣盛也表示赞同臣瓒的观点。他在其著作《十七史商榷》中说:“汉书高纪臣瓒注则云:‘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若如此说,则高祖以秦庄襄王三年岁在甲寅生,至起兵之年,年三十九,为汉王四十二,即真四十六。愚谓当从臣瓒。”并且他还认为:“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以是年卒,皇甫谧欲推汉以继周,故妄造此言,……其实非也。”
对皇甫谧和臣瓒的两种说法,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但显然无法同时成立,至少有一个不对,甚至可能两个都不对。可在我们没有更有力的史证而提出第三种说法的情况下,只有遵历代史家之思路就其二者选其一。
④本书的观点认识
关于皇甫谧及其观点的可信性。
皇甫谧算是名门之后,因为他的曾祖父皇甫嵩曾经在东汉末期担任太尉,后来他的祖父也曾担任过县令,但至此家道已开始中落。生活于西晋时期的皇甫谧没有出仕,而是勤奋学习,成为学问渊博、著作等身的文史大家。皇甫谧对历代帝王世系很感兴趣,他专门写了一本《帝王世纪》,详细记述从上古三皇五帝下至汉魏历代帝王的家系与传承。就是在这本书中,皇甫谧指出刘邦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出生。
《帝王世纪》这本书相比于《史记》和《汉书》,在帝王世系的很多细节方面记述更为丰富。但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中不少内容采自谶纬图书或诸子杂书,甚至有些内容也可能就是皇甫谧自己编造出来的,这就使得其中某些内容的可信度不是很高。
所谓谶纬,指的是预示兴衰吉凶命运的隐语以及包含这些隐语的图书。东汉至魏晋时期,谶纬术一直流行。这些谶纬穿凿附会,本来不足为信,然而皇甫谧却对此多有引用。如汉代无名氏创作的纬书《春秋握诚图》中说,刘太公名为“刘执嘉”,刘媪名为“王含始”,对这一并不见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皇甫谧予以了引用。不仅如此,他还在此基础之上又创造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甚至连刘太公的出生也是其母梦龙而孕。他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丰公家于沛之丰邑中,其妻梦赤鸟若龙,戏己而生执嘉,是为太公,即太上皇也。”他紧接着又记载说:“太上皇之妃曰媪,是为昭灵后,名含始。游于洛池,有玉鸡衔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生邦,字季。”
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不仅刘邦的祖母梦见一只其状若龙的鸟生下了太公,太公的妻子王含始,也是因为在洛水吞下一只玉鸡衔的赤珠才生下了刘邦。显然,这些内容与《史记》中没有的或已有的刘媪在丰邑遇龙于野的说法并不相符,二者都是神化之笔,均不可信。并且,刘邦之母当时作为一个两眼一抹黑的农村少妇,怎么从丰邑跑到千里之外的洛水之滨游览去了呢?这也不仅使人联想到,关于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下鸟卵而生契的传说,这实在让人感觉有牵强附会之嫌。如此,这种对本为传说的高度模仿,还能让人坚信皇甫谧关于刘邦生于公元前 256 年的观点吗?
实际上,皇甫谧所说也并非完全无据。因为在那个信神灵而着意塑造帝王乃天命所归的时代,一些政治清醒的著名思想家也难免迷失其中。如生活于东汉中后期的王符在其所著《潜伏论》一书中,就有“含始吞玉珠,克曰‘玉英生汉’,龙感女媪,刘季兴”
的记载,以及轩辕黄帝及后代出生时所发生的天地异象等。这或许就是皇甫谧之说的出处,而不完全是自己一味地生编乱造。
尽管如此,颜师古在注《汉书》时还是在多处对皇甫谧进行了痛切的批评。他说皇甫谧这些人妄自引用谶纬,强行给刘邦的父母取名,而这些名字都不见于正史,实在是不可取。此外,《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对孝惠皇帝的张皇后、孝文皇帝的薄太后以及薄太后的父亲都没有记载名字,但皇甫谧也都在《帝王世纪》之中给他们安排了名字。颜师古斥问,这又是从何而来呢?
由此可见,虽然皇甫谧所作《帝王世纪》对于后世整理史籍也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作用,但其中的内容也不能完全不加辨别地取信。有理由相信,皇甫谧并不一定确切知道刘邦的生年,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考给刘邦安排了一个想当然的生年。
关于臣瓒及其观点的可信性。
由于史料的缺失,对于臣瓒我们说不出他的身世由来,也讲不出他是否有如皇甫谧一样自由驰骋的文史才华,我们也因此只能就他的观点作以梳理判断。
臣瓒提出汉高祖刘邦驾崩之时“寿五十三”,由此推算出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47 年。但由于臣瓒没有提出相关的史料出处,因此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没有十分有力的佐证。现在能够用来正面说明这种说法可信性的依据,主要就是臣瓒在注解《汉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刘邦的登基年龄、在位时间、寿命作了详细说明,而且对《汉书》中以“本纪”记载的皇帝年龄都作了详细介绍。比如汉文帝“年二十三即位,即位二十三年,寿四十六也”,汉景帝“年三十二即位,即位十六年,寿四十八”,汉武帝“年十七即位,即位五十四年,寿七十一”,等等。
当然,臣瓒所注的这些除刘邦之外的西汉皇帝的生年资料,在《汉书》中基本上都有记载,对他们的继位年龄、在位时间、寿命等都可以由此推算出,所以也不能由此推断唯独臣瓒全面掌握了西汉所有皇帝的资料。但既然臣瓒从头到尾地把西汉每一位皇帝的生卒及在位时间都作了交代,说明他对人物介绍的内容结构有着统一的严格规范要求,而不是为单纯编造刘邦的生年而信口开河。由此可以判断评价,臣瓒注解《汉书》是极为严谨和负责的。至于臣瓒当时是否还真有可资参考的权威性史料,来作为对刘邦生年的注解依据,也未可知。
此外,臣瓒的注解就事论事、表述简洁、文风朴实,就其写作风格表现而言,也确实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和较高的权威性。
综上所述,应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关于刘邦生年的两种说法之中,第一种皇甫谧关于刘邦生于公元前 256年说法,其可搜寻并予旁证的史料显然不足;第二种臣瓒关于刘邦生于公元前 247 年的说法,可以分析出具有较多支持意义的推论,虽然还不能说一锤定音,但确实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况且,《史记》中关于刘邦“及壮,试为吏”的记载,所具有的指示性,也基本反映了臣瓒所持观点的正确。因为依照皇甫谧刘邦生于前 256 年的说法,刘邦“及壮”的前 226 年秦朝还未建立,何来“试为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