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成分
刘邦的民族成分,仿佛是个不需说但还必须说的问题。不需说,是人们普遍认为刘邦就是汉族,因为他是汉族的创始者;必须说,是因为民族成分在今天的个人档案中是必须注明的问题。
关于民族概念与民族形成
“民族”一词在《辞海》中这样解释: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
我国关于“族”的最早记载出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族”指族群的意思,也是后来民族一词出现的最早依据所在。也说明了民族的特性就是基于历史、文化、语言的共通。
在公元 6 世纪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南齐书》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之语句。当时所指涉及华夷之别,意思是中原人民仍然保持着华夏的族属划分,这也是最早提出“民族”一词的出处。并且,这句话也指出了“华夏民族”这一称谓。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对“华夏民族”这一称谓解释认为,“夏”之称谓源于夏朝,因为自周朝开始,就称自己的国土为“时夏”,称自己的民族为“诸夏”,后又由“夏”转为“华”。
从我国的人类发展史看,首先出现的是以血缘和家庭关系为依托的“氏族”。之后,由于人们不断的迁徙和实践活动,逐渐结成了由不同氏族组成的“部落”。随着部落的不断发展、兼并、联合,又形成了“部落联盟”。而随着人们语言表达、行为习惯等文化传统的逐渐统一,部落联盟最终形成为“民族”的形式。这时的民族已经有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因为它可以通过制度建设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分析,中国远古的尧舜时期,就是一个已经影响整个中原和初具国家雏形的部落联盟。大禹治水分九州,及其子夏启开启废禅让而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度,始逐步形成华夏这样一种模糊的民族意识和一定的向心力。商朝、周朝的赓续和发展,使“华夏”这一民族概念逐渐清晰,因为当时“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春秋前期的齐国相管仲就此首倡“尊王攘夷”,即团结诸夏对抗夷狄,这不仅使中原各国开始有了民族认同感,也使华夏族的范围因各国一致对外而逐渐扩大,如吴国、楚国的文化融入。所以,顾颉刚认为,“时夏”“诸夏”进而“华夏”这一民族称谓始于周朝。当然,随着国家间的吞并及其带来的行政疆域变化,一个国家不仅可以由单一民族构成,也可以由多民族构成,从而又形成了以政治或宗教信仰为基本划分的“国族”。另外还应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之所以称自己为中华民族或华夏民族,就是指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充分团结的多民族国家。而汉族则是构成华夏民族的主体部分。
关于刘邦的民族成分
我们谈刘邦的民族成分,应该按照现在通行的从其父母民族成分的做法。前面在分析刘邦出生年份时已经讲到,他的父亲刘太公大概率出生于公元前 267 年前,但也不会出生在宋国尚存的公元前 286 年前,也就是说刘太公是在接受楚国统治期间出生的。因此,如果牵强地确定刘太公那时还没有的民族之分的话,可以笼统地说其为华夏民族,或狭隘一些地将其确定为楚人。因此,刘邦的民族成分亦为华夏族或楚人。当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其所辖各地区主要人群自然被称为以汉为国的汉人,而汉民族这一称谓随历史的延续也自然逐渐清晰,被后世统一认可。作为汉民族之名由来的创始者刘邦,其民族成分也应该由比较笼统的华夏族或当时的楚人身份再明晰改写为汉族。所以,在刘邦的档案中,应该将其民族成分填写为:先华夏族(或楚人),后汉族。并且,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其所著《中国民族史》一书中也曾这样认为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