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图”说
民国时期的土地详图,涉及南园畈的只发现十来张零散的图纸。每张详图的面积0.3平方公里,按图比例类推,估计南园畈区域完整的土地详图应该有近200张。
目前发现的还有崇道乡、历山乡、桐安乡、邑东乡等,加上没有被发现的其他乡区的土地详图,可见其当时测绘工程浩大,还处于战时的政府也真是不简单,这也反映出历代政府都重视永康农业和生产力的发展。
还有些图纸中都很少标注村庄、道路、河流的地名,再加上历史变迁,地名地貌发生变化等缺陷,多数图纸已不知道它的标地所在地了,但图纸中留下翔实直观的地势,注明土地所有人的姓氏,根据我国人群有聚居习惯,查阅其他史料,再与村庄的来历进行对接,也就能识别图纸上的所在地了。已被发现民国时期的部分土地详图中,还涉及溪心、马竹岭、黄务、高塘、章店、李店、华村、杨家、下皇渡、大花园等,和时属永康桐安乡的桐琴部分区域,这些手工测绘的土地详图,对永康地貌地势和历史人文,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值得挖掘。
民国时期的土地详图,系徐立斌先生所发现收藏,他怀着无私和大爱之心,将他喜好之物无偿提供,其中有10张详图中的部分资料编入本书中,其中精选8张详图当作珍贵的历史资料附在本书最后面,与大家分享和留给后人探讨,作为本书中的一部分历史实证。为此,我对徐立斌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徐立斌先生对详图作了研究后他说:“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国历朝历代的税收绝大多数来源于土地,所以历朝均有土地陈报或清丈之举,编成图籍作为征收田赋的凭证。地籍整理包括地籍测量和土地登记两部分,其中地籍测量最早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即已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完成江苏宝山、昆山两县,土地登记稍晚,始于1922年的不动产登记。以后则都时断时续,之后较大规模的实行,1943年,为了适应大后方地籍整理业务的开展,国民政府又颁布《战时地籍整理条例》。至1944年,又依据实行地籍测量以来的经验教训,由行政院发布《地籍测量实施规则》,规定地籍测量实施之程序、测绘之方法、应用之测量仪器、应达到之精度以及绘制地图之种类与图纸之纸质、规格、应用线号、符号及注记事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