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桥
西津桥,弘治八年(1495)知县王秩曾造舟请人以渡,称为“西津渡”。
道光《永康县志》中述:“邑有西津桥,自明前始萌芽,成毁者数矣,然春夏雨舆,浊水洊至,或怒而兴石激,则白波如山,鲸呿鳌掷,鼓枻失色,而舟中之人竟化为虫沙者”。因此船夫惊怕之,至有渡夫之名,而无渡人之实。
西津桥建于 1718年。因在西津渡原址上建桥,而改名为“西津桥”。由僧人知和募捐善款,官府委派曾经督造过“文昌阁”“高圳坝”等工程的庠生、卢埠人卢光彬督造修建木桥,始称为“下浮桥”,后来被水冲毁。雍正初年(1723),邑人曹元明倡议捐建石桥,几年后也被大水毁坏。乾隆四十年(1775),闽商吕逢时捐修。
西津桥建成后又多次被洪水冲毁中断。嘉庆十年(1805),由南园人王儒璋等多人联手,建成长75丈,宽 1丈 5尺,廊坊66间,石桥墩木结构,坚固的重檐廊桥(载于《永康县志》)。建成后,又出资修通了县城西津桥起至武义(经桐琴)、至缙云(经永祥)、至仙居温州的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