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南园,位于永康江南岸,是永康城南的田园式村庄。
南园畈,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快速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对南园畈的了解,局限于少年时代的零星片段。去年冬天,为配合永康南苑区块城市更新改造,我回了趟老家南园。在办理拆迁事宜时,卢振宝让我看了他撰写的永康城南变迁录《南园十八处》初稿,看过后,我茅塞顿开,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他在城市更新改造前夕,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南园畈的旧貌与变化,既为人们了解南园畈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又为南园的乡村文化积淀开了头炮,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称道。作为在南园长大的我,曾经得到乡亲们的关爱,感激之余,深感为家乡尽一点责任义不容辞,为《南园十八处》提供些情况理所当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园畈地广人稀,东从上溪滩、西至溪口村,南从黄务山、北至永康江岸,这块面积大于县城数倍的土地上,土改时期登记在册的人口,南园村落仅有188人。
南园又分18处居住地,由东往西延伸,从第一处的“章宝师娘”起,到最后一处的西津桥头,走路需要个把钟头才能到达。18处的分布,如同一根长藤上结的一个个瓜:鲍店、上王店、本保殿、上徐店似乎是长藤上最早结的瓜;紧跟其后的后赵、经堂、周店、菜铺为长藤的二茬瓜;六部基山、章宝师娘、井头沿、小洋房、后阶沿、书院塘、七召、西津桥头是在 20世纪 30年代后遍地生的瓜;五佰巴和毛竹园是由胡宝康夫妇和徐永楠父子1948年建的,这是长藤上最晚结的瓜。
以“长藤”为界,南园北面是旱地溪滩,面积很大,以种植玉米、小麦等旱地农作物为主,产量很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曾准备在这片旱地上建军用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做过养马场和种子培养基地。“长藤”的南面,则是宽广平整高产的良田南园畈。土改时期,县政府在南园畈划了一大片耕地建国营农场,更多旱地和良田由政府划分给民丰、华溪、西津行政村耕种。
南园畈与县城仅一江之隔,为城市南扩提供了便利。20世纪80年代,解放桥和永富桥架通了永康江的南北。南苑路商业街的形成,西津与华溪及一弄、二弄、三弄的居民区和华丰路、广场路、千鸿路、体育馆等的陆续建成,都得益于南园留下的足够空间,使永康踏上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再过三五载,崭新的高楼将林立在南苑区块“长藤结瓜”的土地上,永康也将不负“全国百强县”的盛名,真正成为“永葆安康”之城市。
卢振宝曾担任过村干部,任内他与张卫星、王玉婵等村干部代表一道,为南园及周边的环境整治、村庄建设办了许多好事实事,颇不容易。从《南园十八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卢振宝劳苦功高,难能可贵。他从南苑区块改造契机中,能想到把南园十八处的历史风貌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这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他目标既定,就立即付诸实施。首先做到脑勤,勾勒出提纲挈领的蓝图;其次做到手勤脚勤,想方设法寻找相关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园是百家姓,无谱可究,没有村史可查,村里和个人的历史记录几乎空白。卢振宝用“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凭一颗火热的心,一个一个询问村里人,一处一处丈量查证村庄、土地。他骑着自行车,背着无人机、照相机,带上卷尺、小锄头等工具,在十八处中往来逡巡,从残垣断壁、破砖碎瓦中寻找蛛丝马迹。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判断的疑点,他经常寻访相关部门和村落,查阅地方史志、各种家谱,力求文稿真实完整。我对祖辈的名字、来历和排行字辈都不了解,他却全都摸得一清二楚,真的十分感谢卢振宝。
这部 40多万字的《南园十八处》,条理清晰、内容真实、可读性强,这是卢振宝挚爱家乡的硕果。相信乡亲们一定能倍加珍惜,将这本书作为远去南园的传家宝。
南园旧容虽逝去,永康新貌将来至。
家家入住高楼时,饭后茶余话追忆。
2023年 7月
王长升:系浙江永康人,历任国家建委、城市建设局副局长,国家建设总局房产住宅局副局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住宅局副局长,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