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庙
太和庙即本保殿,建于约1740年前,坐西北朝东南各半。听老人们说是最早迁徙到南园的鲍、王两大官宦家族所建,只不过当时的建筑与结构比较简陋而已。本保殿于1922年遭受洪灾严重毁坏。由陈绍通、徐汝金和王氏三个家族牵头,县城的徐氏和南园畈有田地的大户们参与捐资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临时办过村小,至今 85 岁左右的(男)村民,几乎都在太和庙里上过学,当时由潘锦生执教。1965 年前,太和庙的厢房墙上,还挂着 1922 年重修太和庙乐助名单的匾额。1979 年修缮时,更换了屋顶的大梁桁条,其表面的文字又消失了一部分,现在只有石柱上刻有陈、徐、王等姓氏捐助隐隐约约的字样,依稀可见的只有王金旺和台州(仙居)的谢俊林,也算是给后人们留下了一些信息。
太和庙供奉着各种佛像15尊。正殿的大堂正位,从左至右分别供奉着朱相公、八元帅、钱夫人、胡公大帝、吴夫人、本保土地公、土地婆。胡公的前面,分别供奉着龙王、天子,香案台桌的两旁,左前立文判官,左后立姚相公、王相公,右前立武判官,右后立叶相公、钱相公共八尊佛像。
1976年,五谷神殿从五谷神栋移至太和庙右侧的厢房,厢房里按照原来的样子,正位供奉五谷神、财神这两尊佛像,案台的两侧,左右供奉着田公田婆佛像。

太和庙全景
太和庙以前不大,只有两进,天井只有十来米宽,原来的面积不到 120 平方米。1976年,五谷神庙迁移扩建后,现在共有占地170余平方米。
五谷神庙迁移到本保殿后,村民将本保殿的外表简单装修了一番,至1989年,又捐款进行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修建。此后本保殿由施金花、冯招连、周维章等义务管理,庙里除烧香拜佛,还存放村里迎龙灯用的龙头板、龙灯尾巴,以及迎灯用的府头牌等。有些人在家里供的佛像,想置换或不想再继续供奉下去,也送到本保殿里供奉,因此,本保老爷的住宅也显得局促起来。

太和庙内景
本保殿除平时做佛事外,大年三十和年初一时,附近许多村民及香客都要前来烧香拜佛,以求避祸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把这里看成精神慰藉的场所,同时把本保殿里的诸神视为他们生活中的保护神。说起来也奇怪,自从给本保殿修建好取名为“太和庙”后,南园畈的洪水等自然灾害真的平静许多。后来人们陆陆续续开发了这畈沃土,南园畈因此被称为永康县的“丰产方”。随之在这土地上,建房安家的人们连续不断,一直发展到现在总觉得“太和庙”在显灵。









太和庙里墙壁上的部分壁画

上图:石柱上刻着台邑谢俊林助和刻有王氏徐氏等人合助的字样

右组图:重建太和庙捐助名单
附一:太和庙外传
太和庙的“驮话麦”很多(三言两语不连贯的故事)。以前据住在太和庙的王济祥说,每逢初一、十五的午时左右,庙里都飘逸着一种奇异的清香,如同仙气。这个时候可能是附近村的土地公到太和庙里聚会的时刻。在此时,济祥他自己也会静下心来,享受着这心旷神怡的香气。
太和庙里有条乌梢蛇,它长过三垄地的宽度,约有 4米多长,南园见到过这条乌梢蛇的人不少。有一次,乌梢蛇正从太和庙右侧的菜地里爬过,被住在庙里的小猫(王立山)看见,他连忙拿起一条 4 米多长的“田耙竹”,把乌梢蛇挑起来放到空地,正想把它打死。刚好被他母亲陈彩香发现,就马上制止小猫说:“这条乌梢蛇是庙里的神灵,我们只能保护它,更不能伤害它。”后来这条乌梢蛇也经常在庙里活动,还时不时地爬到庙里的房上面,盘缠在大梁上玩耍。王立山全家都和乌梢蛇互不干扰,并且还与它和平相处。

太和庙前景(癸卯年腊月十二,天降大雪,十三日卢明亮拍摄)
本保殿,原来没有正式名字,殿基也坐得不高,经常被洪水破坏。后来修建时增高了殿基。重修好后,大家都认为要给本保殿取个神圣的名字,几个承头人有点文化,认为中央(北京)有个殿叫“太和殿”,本保殿也处于南园畈的中央,两个都是“中央”,我们南园畈的中央小一点,那就把“殿”改为“庙”,为此就有了“太和庙”的名字,但人们更习惯叫它为原来的“本保殿”。(吕桂林81岁口述。我以前也听到过,徐洪昌、王华龙等老一辈也有类似的口传)。
老人们说,太和庙重修时,把地基提高了不少,因土地公(本保老爷)的位置坐得太高,他眼睛里只能看到远处的上水碓、白堪下等村庄,这两个村受到了土地公的照顾,让他们村里老百姓的生活过得都很富裕。而南园人自己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不过南园人现在的生活与收入都不错,是因为后来太和庙的周边都被高楼挡住,土地公的眼睛再也看不到那么远了,只好照顾着南园自己人了。
(方桂民口述)
附二:本保老爷大战乌鲤精
太和庙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南溪与华溪交汇后,永康江的溪水直流到下游水攻山,再从水攻山拐了个弯,流往桐琴、武义方向。雨季水旺的时节,由于水攻山的水口下窄上宽,如同天然的闸口,水位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因水面放宽,大水自然排到了下游,虽然上游时常有洪灾出现,却也还能流通自然。而夏季干旱缺水时,水面随之降低,因水口变窄,往下游的溪水流淌缓慢,把大多数水截流在永康江地段,让老百姓有水种田,粮食丰收生活安定,同时也肯定了在永康当官人可邀功的政绩。所以在永康当过官的人,一般都会调离到其他地方高升,当上了更大的官。为此,民间传留着“水攻水攻山,乌纱官帽随你担”的古话。

太和庙后景
相传,民国11年(1922)农历六月十五,永康连续三天大雨如注。这时有一条乌鲤精(乌鱼)在水攻山的上游,趁着发大水卧在江的中央修行,挡住了洪水,导致上游暴发洪灾,南园畈一片汪洋如同大海,汹涌的洪水从房屋的楼板上面流过,冲毁了南园许多房屋,同时还把太和庙也毁坏了。
太和庙的土地公顿时大怒,经查访,发现是乌鲤精这个妖孽在作怪后,生怕自己单打独斗功力不够,就邀请了湖西村“金鸡殿”、上水碓村“长乐殿”、下园朱“楼湖殿”的土地公到太和庙,共同商讨联手除此妖孽的大事。于十七日夜幕降临时分,四个土地公从太和庙出发,化作四簇火团,一起飞往水攻山与乌鲤精斗法。结果,乌鲤精不敌大败而逃时,“乌鲤精”拼尽全力摆荡着尾巴,发出了“砰砰砰”几声巨响,顿时把下园朱下游狭窄的溪滩荡宽了好几倍,这不经意间,让围困在永康上游多日的洪水瞬间泄到下游,由此解除了洪灾险情。
(王立山口述)
附三:大樟树脚
食堂化时期,民丰大队在本保殿的西北角约 40 米处建了个养猪场,面积大概有1000平方米。那个时代,为保护耕牛不被滥杀,永康县政府规定,全县境内所有要宰杀的耕牛,都集中在南园养猪场里统一宰杀。
我小时候没看到过养猪场的房子,见到的只有留下的水泥地面,生产队晒粮食当晒场用的。晒场的西边,有两根大小比较对称的大樟树,已有200多年了。大樟树下,埋葬着徐永楠家族的祖先。随着古树保护,这个坟墓也被保留下来了。

1993 年左右,财税局向华溪村地块征地,建职工宿舍后,筑了围墙,似乎想把南园与外界隔开,把这200年的大樟树围进去,上了年纪的南园与华溪人都记得,生产队干活时,在附近田畈劳动休息或躲雨时,社员们都躺着坐着在大樟树脚聊天说笑。这里也是我们儿时的游乐场和瞭望台。

我们小时候站在大樟树脚下坟头的这个制高点上,能看到整个南园畈的良田和南园十八处院落的房子,还能看到黄务、湖西、王染店、下园朱等周边村庄的房屋,整个后赵山的地域都比较高且十分空旷。
随着城市南扩,旁边的地形不断填高。大樟树脚已处于低洼地,我去拍照时不管怎么拍,这两棵硕大的古树都显不出它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