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永康市政府启动了“南苑区块旧城区改建”项目,南园成了这次改建的核心区块。对永康而言,现在的“南园”只是个小地名,不为外界所关注。放眼城南,东起高镇桥,西至溪口村,南起金胜山、黄务山,北至永康江南岸,这六七十平方公里的“南园畈”,在千多年前,“南园”的地名,早已深深地嵌入了这片土地中,因此,“南园”的地名是“南园畈”之父也。正在拆迁的“南苑区块”只是其中之小部分。
在核心区大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原来却只有一个村庄——南园。几百年来,这里只有几十户人家。还分为18个院落居住,零星分布在现在的西津桥头至体育馆这片广阔土地上,《南园十八处》的缘由即出于此。
随着村庄的发展,这方沃土被取名为“南园畈”。“畈”即指土厚地肥成片的田,因此也被称为永康丰产的“粮仓”。清代至民国时期,永康的应宝时、吕公望、卢士希、徐达夫等地主豪绅都曾在这里购置田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这畈土地分给民丰、华溪、西津、下园朱、上水碓、黄务、湖西、双锦、溪口等南园畈周边村的农户和良种场种植。
1958年,南园与县城的山川坛、许码头合并为民丰村。改革开放以后,南园畈作为永康城区的最佳扩展方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迎来了飞速发展。在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中,“南园畈”陆续规划了华溪新村、西津新村,南苑一弄、二弄、三弄、四弄、五弄、六弄和南苑路,还融入了古丽镇办公楼、市中医院等重要项目。
自1990年至今,章店大桥、西塔桥、紫微桥、解放桥、丽州桥、高镇桥、溪心大桥的架设,南苑路、溪心路、华丰路、城南路、紫微路、解放路、丽州路等连通城区的主要道路,在南园畈的土地上陆续纵横贯通。商业局、物资局、供销社及多家银行连接永康江南岸,市江南街道、公安、电力、财政等上百家行政事业单位、上千家商店、华丰菜场、体育馆各种生活配套场所遍地开花。发展到旧城改造前,这里已经从小村庄演变成了居住着五六万居民的主城区。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然,城市快速拓展过程中势必存在短板。由于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南园逐渐从绿水环绕的田园村庄,演变为脏、乱、差的城中村。生活垃圾乱排放、排污管道被堵塞,环境的恶化给老百姓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此期间,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想对南园进行环境整治和老村改造,但因受制于四周的建筑和规划管控等种种原因,均不了了之。建筑凌乱的南园老村,如同一块伤疤,嵌在永康城区 40余年。
身为土生土长的南园人,我目睹了南园畈的神奇变化。南园的村庄,从小到大,从乡村演变为城区,历经多次老城改造,迎来涅槃重生。随着本次旧城改造后,南苑区块必将焕发出永康城市的崭新活力,向着磅礴的未来奔去。
在南园老建筑拆除之前,我心中多有不舍,便去拍几张老屋的照片,好留下来做个念想。当晚,我想到拆迁后再也没有南园了,而这个曾经城不城、乡不乡的地方,却是生我养我的家乡。许多村庄的往事以及我与邻里之间的点点滴滴,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入睡,于是暗暗地下了决心,要把南园的原貌拍成照片,把这些乡愁写成文章,留传下来。
碎片化记忆中,那个依南溪水、傍黄务山、居南园畈的美丽村落,在真正写稿时却无从下手。家乡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村里也没有留下什么传说,更没有人用文字记录这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于是,我就到一户户乡邻家里走访倾听,甚至去到一些村民的祖籍村落,查阅他们的家谱和相关资料。我对每一处老建筑都进行丈量“寻根”,结合建筑结构、建造时间和当时的形势、风俗进行分析,力求恢复最真实的原始场景。再回忆我从小到大经历的一些真人真事、所见所闻,逐渐描绘出了南园人的物质生活风貌、精神生活面貌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对十八处的院落地名由来以及南园畈周边一些人和事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追溯。
尽管南园畈与南园的历史人文没有写在纸上、印在书里,但是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人文事记,都展现在日常行为中,深埋在这片故土里。我竭尽所能,历时二多年,终于把南园世代相守的风土人情、文化之美跃然于纸上。
城南变迁录《南园十八处》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着南园曾经的足迹,破译了南园畈乃至永康城市的变迁密码,给永康城市的成长,烙下了历史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