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大顺的“都好”
晏大顺,永宁和平街人,约生于 1870 年,1930 年去世,自幼家传做豆腐手艺,靠做豆腐发财。由此算来,晏大顺家做豆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一百四十年以前。
晏大顺是永宁城的一景。在永宁城做买卖的,大都有固定的地点。比如玉皇阁南洞口,东面是苗记豆腐坊,西面是钱记菜店;玉皇阁北洞口,东面是盛世营村王子西的菜摊,西面是马肉铺;玉皇阁东香亭处,则几十年都是李兴旺的锥鞋摊。唯有晏大顺,一辈子挑挑子串胡同卖豆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早上八九点钟,晏大顺就开始挑上豆腐挑子串胡同。挑子前头是一块木板,木板四角连着四根苦驴棍,苦驴棍靠顶端处,用麻绳将四根苦驴棍绑在一起,下面一插扁担,木板上放置做好的豆腐;挑子后面跟前边一样,不过后面的木板上放的是一块四方扁平的石头,石头的重量和一锅豆腐的重量差不多,这样前后一般沉,挑起来就前后平衡了,这块石头,晏大顺用了好几十年。
晏大顺的吆喝声是独一无二的,先是拉长声喊一个“豆”字,而后就像打哈欠一样,轻且短促的一个“蒿”音。本来应该是“豆腐”,他却喊成了“豆蒿”,人们听起来,晏大顺喊出来的是吉祥话“都好”。所以,人们在屋里,听到吆喝声,就知道是晏大顺,需要的就出来买。
现在卖豆腐都论斤,晏大顺卖豆腐不论斤,论块,给多少钱,就给拉多大的块。您给俩大子,给您拉一块,回去您上秤一称,二斤整,合算是一个大子一斤。返回头您又买仨大子的,他又给您拉一块。您回去一称,三斤整,还合一个大子一斤。晏大顺就有这个眼窝,“眼窝”是永宁的俗语,意思是看得准、有把握。有的人用铜钱买,大多数还是用黄豆换,舀一碗黄豆,递给晏大顺,晏大顺根本不用掂量分量,直接就倒在口袋里,然后根据黄豆的多少给你拉一块。因为那碗黄豆一到他手上,他就知道黄豆的重量了。也有人试验,弄两碗黄豆,要换两块豆腐,一个大碗,一个小碗,碗中的黄豆一样多,找晏大顺换豆腐。晏大顺也知道是在考验他,他根本用不着用手去掂量分量,直接让买豆腐的把黄豆倒在口袋里,就凭这瞟过一眼,心里就知道了黄豆的多少,切块豆腐,一分为二,放到一大一小两个碗中。意思非常明确,我这两块豆腐一样多,说明你那两碗黄豆也一样多。
在永宁城,人们提起晏大顺的豆腐,人人挺大拇哥,夸奖他的豆腐做得好。好就好在炒着吃形状不坏,片是片,块是块;炸着吃能炸起来,一小块四方墩的豆腐能炸成大圆球。这在一百多年前是个很神秘的手艺,现在不算什么了,人们都知道豆腐点得嫩一些,就能炸起来。
直到今天,永宁城的豆腐仍然很出名。不单单是技术问题,主要还是水,永宁城的水适合做豆腐。晏大顺做豆腐用的是城隍庙前的井水,那个井的水在永宁城来讲最适合做豆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就养了晏大顺。
晏大顺靠做豆腐发了财,盖了很多房。他的家宅在和平街城隍庙胡同,正门临城隍庙胡同正街,后门在火神庙场路南,南北六十米长,三进院落,都是四合院。在清末,人们常常以房产、土地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晏大顺也算得上是富家。
晏大顺的服装也比较讲究。晏大顺大高个,冬天常穿一件秋剪绒的皮袄,板子好、毛好,御寒。里面还穿一件蓝布小棉袄。多冷的天,冻不着晏大顺。
后来晏大顺还养了不少的羊。
再后来,晏大顺的儿子搬到太平街去了。
2012 年 2 月 21 日,九十高龄的许复之老先生给我讲了晏大顺的故事,他说这是他十来岁时的记忆,现在提起来,他耳边好像又听到了晏大顺的吆喝声:“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