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接生记
1952 年 2 月,我在刚成立不久的县卫生所工作。一天晚上,县政府的领导来电话说:“四海区的水泉子村,有个妇女生孩子,已经两天了,还是生不下来,请你们去一名医生。”并说,“这个区是刚划归我县的,群众有困难,找到县政府,你们必须赶快去,要多想办法给群众解决问题,不能冷了山区群众的心。”当时卫生所没有专职妇产科大夫,经过所长赵利民和副所长贾殿选商量之后,这个任务就落在我这个年轻人的肩上了。
我带上应用的药品、器械,所里请了一位强壮的农民陪我一起上路。这时已经是后半夜了,领导又考虑到山区群众可能还有封建意识,万一不让男人进入产房岂不是白跑一趟?于是从城里请了一位有生育经验的老大娘,让她骑上毛驴随后跟进。
我和陪同的农民打着手电骑上自行车走上延永公路,当时的公路中间有两道大车辙,还铺有许多的石头子儿,我们只能在公路两边的小道上骑车。天黑,路窄,又要拿手电筒,骑不了几步就得推着自行车走一会儿。黎明前天更黑,更冷,路更难走,我们只好去永宁区政府稍稍休息。天亮后又上路,前边的路更难走,大路上不能骑车,只能走小路,小路上有许多驴蹄子印,特别是从刘斌堡经小观头去大观头的小路旁的枯草长得很高,路很难找,我们只有到村子里边才骑一段车。将近 10 点,我们到了距县城一百里地的四海区政府,区长佟泽君热情地接待我们,让炊事员热了小米饭,端来了豆腐熬萝卜。并告诉我们说:“来告急的产妇丈夫姓陈,听说县里来医生了,就先赶回家里去了。你们先吃饭,饭后马上走,但是还有三十里山路,还要过小河,就不能骑车了。”
饭后我们背上药箱,就奔向水泉子村,到产妇家已经是下午 3 时了,经了解产妇三十多岁,怀的是第三胎,我看到产妇身体健壮,意识清楚,通过查体,心肺功能很好,胎位正常,胎儿的头部已入骨盆,是足月临产,只是阵痛微弱,腹压不紧,胎儿不能前进。产妇非常着急,精神很紧张,她丈夫和女儿急得在屋子里团团转。我先给产妇服了镇静剂,经过动员之后给她做了妇科检查,又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给她注射了脑垂体催产素,几分钟以后,阵痛增加,孩子呱呱出世。这时跟进的老大妈也进了家门,我指导她处理了之后的事。陈家全家都很欢喜。
天亮以后,我看到产妇一切正常,母子平安,就把老大娘留下休息,我们在陈家吃了玉米
芸豆粥,然后踏上归程。
回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农村妇女在生育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陈家产妇不过是其中之一。
事有凑巧,1992 年,因老妻多病,我从延庆东部山区请了一位保姆小张。据小张说,当年那个产妇正是她的姑奶奶,现仍健在,那个孩子已经四十多岁了,是个汽车司机,其父陈某已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