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光
枪林弹雨中,我一直在奔跑,穿越重重的鲜血,跨过层层的尸骨,四周炮声隆隆,呼喊声阵阵,我的眼泪是烫的,顺着透明的皮肤流淌,滴落在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那些被鲜血染红的年轻脸庞上……
黎明前夕终于惊醒,挣脱如毒蛇一样缠绕着思绪的噩梦,扭亮台灯,刺破窗外深邃浓郁的黑暗。身体逐渐放松,脸上尚自湿润,梦中的呼喊还在耳畔回旋。前面的青年倒下去,又有青年冲上来,踩着血,踩着弹壳,跨过荆棘,跨过被炮弹炸出的坑洞,他们冲上前,不哭泣不回头,他们在呼喊:
“冲啊!为了人民!”
在梦里,我知道我在梦里,梦里的我不会被伤害,不会疼痛,也不会死,如同打开一本魔法书,跌入邓布利多的冥想盆,旁观,哭泣,心痛。
合上枕旁的《海陀风云》,一组数字却固执地穿出书页出现在我的眼前:
1940 年 1 月 5 日,在延庆“后七村”霹破石建立了平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延联合县政府,徐智甫任县委书记,胡瑛任县长。同年8 月,二人遭受敌人袭击同时牺牲,胡瑛年仅二十九岁,徐智甫年仅三十二岁。
1943 年 6 月,民兵岳坦为掩护昌延联合县二区区长刘文科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1944 年秋,四十团的战士杜明,在攻打敌人据点时英勇牺牲,年仅十八岁。
延庆游击队队长卫兴顺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云南籍李熔旭牺牲时年仅三十一岁,四川籍常嗣先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山东潍坊高传纪牺牲时年仅十九岁……
这一组组数字,让我的手和心同时颤抖!他们是如此年轻,如同角上停落着蜻蜓的新荷,如同顶破土壤的嫩笋,如同刚刚绽放青青枝芽的小松树。他们即将迎来最美丽的绽放、最蓬勃的成长,生命的钟摆却在平北红色的大地上戛然停住。十几岁啊,正是憧憬爱情的时候;二十几岁,正是初为父母的时候;三十几岁,正是事业初露峥嵘的时候……为了共同的信念,来自五湖四海的他和她做出了共同的选择:为了人民去战斗!宁可生命随时被画上终止符!宁可上负白发苍苍的双亲,下负牙牙学语的娇儿!
1941 年 2 月 4 日,平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白乙化在密云马营战斗中牺牲,年仅三十岁。牺牲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走后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密云县整理党史到白乙化老家搜集烈士材料,他的妻女,方才知晓,永远失踪的亲人,竟是位大英雄!
其时,我正在和朋友们一起编写《烽火海陀》和《延庆红色故事》,为还原最真实的人物,我们把时空回拨到英雄所处的时代,大量翻阅史籍资料、重温红色故事。其中关于平北地区的抗战人物与故事,多得益于孟广臣先生主编的《巍巍海陀山》《海陀风云》等一系列丛书。
书中的无数细节,让英雄不再是屹立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雕塑,变回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1942 年年底,昌延联合县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刘文科和游击队队长卫兴顺领导二区人民进行反围剿斗争。愤怒的敌人烧毁卫兴顺的家,抓走他的妻子,八岁的儿子号啕大哭,追着喊:“妈妈,妈妈!”敌人扬言:“只要卫兴顺投降,交出刘文科,就放了他的一家大小!”此时,卫兴顺带领的游击队正埋伏在汉家川村东的山林里,将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他紧握拳头,双眼布满血丝,下达的命令却是:“谁也不准动!敌众我寡,不能因救我老婆断送革命力量,遭人骂!”
杨克南赴刑场前,高声唱起二黄起板:“杨克南出狱来龙归沧海,骂一声日本鬼汉奸卖国贼……”并高呼,“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
打开尘封的岁月,才能体味历史的温度。厚厚十本《海陀风云》里,无数英雄喊着口号走向刑场,其中一本书中的半本都是密密麻麻的名字,抗日战争期间牺牲英烈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温馨的家。面对入侵的敌人,面对卑鄙的叛徒,他们牺牲小我,牺牲小家,只为了心中崭新的中国!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同胞不再当亡国奴!为了让未来的中国人能够有饭吃、有衣穿,能够挺直了腰板活着,他们用死为生命的高贵标注上荷的清白、竹的气节、松的傲骨。他们视死如归,因为他们心中信仰如炬。他们的生命停止在那一刻,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铸就永恒!如巍巍海陀峰顶上的青松翠柏,万古长青!
我再次打开手中的《海陀风云》,翻到赵起的故事。赵起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为兄弟报辱妻之仇,捣毁大庄科伪警察所,被“逼上梁山”,却发现打日本人的土匪也欺负百姓。迷茫无望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来到延庆大庄科,他终于找到了真正为了人民战斗的队伍。他参军入党,一直耿耿于怀自己年纪太大,怕给队伍拖后腿,于是样样干在前边,刻苦认真,勇敢顽强,杀特务、拔据点、打鬼子,成为大名鼎鼎的平北游击大队三中队中队长,威名远播。
其实,1941 年赵起牺牲时,不过四十三岁。与我现在的年龄相仿。“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看着他们的故事,我总是感到羞愧。四十多岁的自己一天到晚操心的是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品质、个人的追求。“我,我,我!”心中无数的我是无数的私欲。平北抗日根据地最初的开辟者之一,四十岁入党的赵起,心中有乡亲、有国家,唯独把一个“我”舍弃。丢掉一个小小的“我”,写出大大的“共产党人”。刘郎面对赵起也会惭愧吧?刘备有志气有才气,砍砍杀杀为的却不是天下人的天下,为的不过是建立个人的不世功勋、家族的万世荣华。而共产党人赵起愿意为了后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生命。
《巍巍海陀山》和《海陀风云》共计十四本书,一千零七十五篇文章,约三百四十四万字。《巍巍海陀山》1、2 出版于 1989 年,另有《景仰红色记忆》等书,其中《平北抗战故事》出版于 2016 年 10 月。这套书的主编孟广臣先生,2017 年 2 月 11 日在京逝世,享年八十五岁。而今,抗战时期最小的儿童团员也已是耄耋之年。孟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史料整理,跋山涉水寻访当事人,搜集整理红色素材,为我们后人留下最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可谓厥功至伟。从这些书里,我看到孟先生的信仰之光和赤子深情。孟先生是作家,他的小说《侯起与雨花的故事》中,侯起的原型就是赵起,但是他让书中的侯起回到了最青春的年龄,找到了挚爱一生的伴侣,并且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先生给了侯起磨难,也给了他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本小说,又让我看到了先生的至善和疼惜。
也许我不该过于自愧,我今日的生活——国家昌盛、小家和美、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工作中奉献又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不正是白乙化、赵起等平北抗战英雄以及一代代共产党人所盼望的吗!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专注于田畴,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用二十八年的默默无闻,换来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地位;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焦裕禄强忍病痛誓要改变兰考面貌;八十多岁的老人钟南山,逆向而行,义无反顾地走上疫情防控斗争最前线;黄文秀扎根乡村为农民脱贫致富倾情奉献……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信仰的激励下,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完成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把对信仰的坚守化为报国为民的行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就要接续先辈手中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奔跑向前。
黎明到来,明亮的光线穿过玻璃窗照射在书桌之上,一本本摊开的红色书籍,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光芒来自书中的抗日英烈,来自一个个优秀党员的奋斗史,也来自满怀热忱写书的人。
立志千秋伟业,百年正值青春。光明中,我看见红色基因赓续延绵,信仰之光照彻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