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讲解员和他的故事
迎着晨光,我走在上班的路上。一阵火车的轰鸣唤起了我的思绪。这声音早已存在,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有时甚至很厌烦它,因为巨大的声响曾影响过我向经理汇报工作。可今天却显得不同,这声音让我想到一个人——一位金牌讲解员,并且把我拉回到和他的初次相遇。
那是这个地区变冷的第二天的早晨,天阴着,虽然距离立冬节气还有几天。下了大巴车,参加采风活动的二十几人都感到了寒冷,人们不由得缩起脖子,把身上的衣服裹紧。这个地处深山之中、距离区中心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名叫铁炉。
给大家做讲解的是武绍亭老人,是延庆区金牌讲解员。武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不过看起来精神矍铄,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他穿一套合身的制服,衣服不厚,却看不出他冷。他昂首挺胸,步履矫健,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他的牙齿是经过修整的,包着金属牙套。尤其是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的体面、他饱满的精神气质令我顿生好感。
武老先生就在这里——昌延县干休所,抗日战争时期党培养干部的旧址老屋外——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他告诉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地方,这里培养出很多八路军战士、抗日英雄呢!武老先生详细讲述了抗日英雄赵起的故事。赵起原本是本村一名普通的农家汉子,在 1937 年至 1938 年间成长为平北地区副大队长,砸局子、打鬼子,最后牺牲在平北红色的土地上。随着他的讲述我被带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村庄,面对日寇疯狂的烧杀抢掠,村民们奋起抵抗。英雄赵起组织年轻的村民把鬼子在这个地区设立的局子砸了!他说抗日就肯定有流血、有牺牲,作为党员他们保证冲锋在最前面!为了打鬼子,他四十几岁还没成家。一次回村办事,他抽空看望老母亲。老母亲又一次催他娶媳妇生娃,他笑着安慰娘,说等胜利了,赶走了小鬼子,自己要找一个漂亮的媳妇,让娘过上好日子!
我听到“漂亮”这个词心里不禁笑了一下,怎么用到这个词?这不是现代的说法吗?可又一想怎么不能用这个新名词呢?也许当时他的老母亲不懂,他会耐心地给她解释“漂亮”就是“又俊又能干”的意思。当年他到党校学习,是走在抗日最前沿的,他们怎么就不会接触到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呢?我不禁为刚才的一笑感到惭愧。
武老先生继续讲述着:最后,这位副大队长和二十几名游击队员,在与二百多个鬼子打遭遇战时,绑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牺牲之前他让他的警卫员突围,警卫员不肯独自逃生。他说你必须突围,你是带着任务突围,你要给我娘带个口信儿,说我不能给她老人家尽孝了,但是让她相信,她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听到这里我只觉鼻子发酸,胸口似乎被什么堵住,呼吸沉重。这是在我脚下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并不是某些“抗日神剧”里的桥段。我左右踱步想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抬头望向天空。没有谁生来就坚强无畏,我想,对家乡父老的爱和党的培养,把这些质朴如山的汉子锻造得如钢铁一般坚强!
灰蒙蒙的天空,好像要下雪了。不过一小时后居然放了晴,那是后来一众人走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们的联排别墅区的时候。彼时我的心情也随着那温暖的阳光而晴朗起来。
武老先生深情的讲解告一段落,大家沉默着走上羊肠山路。晚秋的枯草用摩擦裤脚鞋面的方式向人们打招呼,沙沙声也像在告慰在天的英魂。我抚摸着沿路可见的山石,也许那是抗战英雄曾经抚过的地方。我在浩荡的河水前停留,河水永不停歇地向前流淌,也许那些抗战将士也曾在此驻足凝眸。英雄脱下军装就是这普通的庄户人家的儿女。普通庄户人家的儿女们为着抗击外敌拿起了枪炮!“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听过的一首歌的旋律萦绕心头,把我和他们相系相连。
隆隆的,一列火车开过。铁炉村的村边是繁忙的大秦铁路线。火车夹带着远方的风,也把我从曾经久远的过去——屈苦的中国人的过去,拉回祥和、幸福的现实。我由衷地敬佩和感谢这位红色老区的老先生的讲解,红色已渗透进他的骨骼,同热血汇流成身躯、灵魂的一部分,放射着永远不朽的光辉。
一路讲解中,武老先生始终带着我们赠送给他的礼物——《妫川》期刊。他把它夹在胳膊弯儿或端在两手上。参观完一处保留完整的农家旧院落,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去。走在最后面的老先生忽然折回身,把刊物轻轻放在石头矮墙上,去关院门。我正好走在他身侧,问锁吗?他说不用,挂上就行,也没啥东西,别敞着就行。他对书籍爱惜的、小心翼翼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老母亲。一张纸片她都保存起来,不舍得扔掉,说小时候上学,要有这样的纸写字还不高兴坏了?好日子要懂得珍惜哟!他们如此相像,让我对眼前这位老人有了更加亲切的感觉。我拿起放在墙头上的刊物,轻轻掸了两下封皮,然后双手递给他。老先生眼睛一亮,笑着点点头接过去。我趁机问您讲得这么好,肯定每天都记忆背诵吧?时不时还需要更新知识?他眼神变得认真且坚定,说对,一定是要不断学习的!不说别的,就是村里订的报纸,别人看不看我不知道,但是每一张我都看,得关心咱国家的政策和新闻、与时俱进啊!我由衷地赞叹着,伸出大拇指为他点赞。他像个孩子似的羞怯地笑了,低下头,搓了搓生了老茧的大手。边走边聊,不久我们就来到一座二层小楼前,采风座谈会将在这儿召开。
一个半小时的会议,武老先生始终在认真地倾听,虽然后来大家说的都是关于写作之类的文学方面的内容,他一直端坐在座位上,纹丝不动。他还负责联系中饭的事儿。约定好这边一结束,那边就摆饭,由他领着去。虽然饭厅离这里不远,但是怕我们走错,老先生就一直陪着大家直到讨论结束。会后走出小楼,我放慢脚步,等着老先生从后面走过来。有了上次的交谈我们已经熟络了。我说我看您听得很认真。老人说见笑了,所有我遇见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啊。
饭厅确实不远,车行几分钟就到了。下车就见一座巍峨的大山矗立眼前,很特别的样子。其实那不是一座,仔细一看,原来是两座山峰并列在一起形成的地理样貌。缓缓变换角度就会观察到两峰的整体之间留有一道缝隙,由此当地人给它起名叫“夹缝山”。听名字就知道过去这里有多苦——夹缝中生存啊,旧中国内忧外患,人民感受到的只有苦痛,永远都挣扎在生死线上。现在好了,日子越过越甜,就像武老先生感叹的。因此他行动起来,要发挥余热,不辞辛苦去宣讲、去传播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那些英雄的事迹,歌颂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离开铁炉村时我四处找寻,都没见到武老先生,也许他又去什么地方忙了。没机会跟他告别,感觉有些失落。
又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此时的我正坐在电脑前处理公文。抬眼看向窗外,不禁思绪飞扬。火车经过您的村庄,可爱可敬的金牌讲解员武老先生,与您相识,多么荣幸!从此我也多了一份牵挂:老人家,您一切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