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采访
2010 年 7 月,我应聘到大庄科乡当了“村官”。几年过去了,我一直被大庄科乡强烈的红色文化氛围感染着,一遍又一遍地参观平北红色第一村的展馆和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我总是在问自己:面对那段历史,我能做点儿什么呢?
渐渐地,我萌生了为那些还在世的革命老人留下影像资料的想法,当我把这一想法忐忑地向乡领导汇报后,得到了乡领导的赞许和大力支持。立即决定由我负责拍摄健在的革命老人影像的任务,我的兴奋与激动简直难以言表。2012 年 6 月 4 日,在乡领导的安排下,我和另外两名大学生“村官”刘晓杰、马小虎,在乡文化站站长张万东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非专业的采访队伍,用简易的拍摄设备,采访了大庄科乡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抗日战争复员军人、解放战争复员军人。如今,他们已是八九十岁的高龄。
2014 年 6 月的大庄科,随着气温的上升,没有了春日时节的清凉。那些时日,我们天天坐着文化站的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车,在乡与村之间穿梭,去寻觅村里的老党员、老军人,拍下他们历经沧桑的容颜,录下他们流金岁月的故事。我们手中有一份特殊的名单——这份名单,成为我们崇高的使命。
水泉沟村的谢玉存,是参加过抗战的复员军人,今年已经八十七岁,看上去很单弱,不像一般老兵那样魁伟。因在战争中受了伤,他一直拄着拐杖,而他的拐杖也很简单,只是一根木棍,在手扶处有一个把手,已经被磨得光滑。说到战场上的冲锋陷阵,他有时特别激动,几次从凳子上站起来,把拐杖在空中挥舞,大有一个将军指挥千军万马之势。我们担心他站不稳,告诉他不用站起来,可是没用,我们只得在估摸着他有站起之势时,赶紧过去搀扶。他见有人去扶他,这人还是一个女孩子时,便又老老实实地坐下了。他很骄傲地跟我们提起他曾经也是个干部,当过班长。这小班长,在他看来,是有很高的权威的。在战争中,他就得比别人勇敢,比别人冲得快,也因这缘故,弹片击中了他的腰。
他还能唱当年的军歌,我们就请他现场为我们唱一曲。摆好架势,他就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一字不落地唱完,声音还是那么洪亮,豪情不减当年。我们鼓掌,他说自己唱得不好,没有年轻时唱得有劲儿,我们夸他唱得好,他竟然情不自持了,又唱了另一首军歌。等到他唱完,我们不敢再鼓掌了,担心他再唱,累坏了身体。
说起往事,小庄科村的老党员曹科甲对命运给自己的“特殊照顾”还心存感激。有一次,他在执行任务时被伪满洲军抓走,他说,当时敌人的口号是“宁错杀十个群众,不放一个共产党员”,可最后,敌人把他当群众放了。还有一次,他不幸踩上了地雷,却幸运地躲过了危险。采访的那段时间,我们总是一上班就开车从乡政府出发,到中午再回到食堂吃饭,稍作休息又开车去了村里,到了下班时间再回到乡里。我们原计划是用两个星期专门采访拍摄,却不想整个采访竟然历时近两个月,走到哪位老人的面前,我们都不忍仓促离去。
那段时间,我们差不多走遍了大庄科乡的二十九个村。尽管我们马不停蹄地采访,可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六十一人的名单中就已有七名老人去世。就在我正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又有两名我们采访过的老人去世了。我茫然了,惋惜老人们步履匆匆。时间对于老人竟是如此吝啬,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
岁月无情,英雄老去。这些老人,除了疾病,年龄本身就已经成为他们的最大挑战。有很多老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面对这些老人,在静默中,我们感受着他们的伟岸。看着他们因战争而留下的伤残,在悲痛中,我们感受着他们的沉重付出。曾经,正当青春年少的他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毅然向前,高调登场,用血汗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当革命取得成功,他们又低调退场,退隐山乡,甘愿默默无闻,清贫的生活没有改变他们对党的忠诚和信仰。
大庄科,因为有了他们,古朴的山乡多了一份文化的厚重。那份属于大庄科的历史画卷,因为有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显得格外耀眼。
岁月无情人有情。生在英雄的故乡,就该懂得英雄的付出。当一切尘埃落定,当英雄默默退场,当历史掀开它新的一页,我们不能遗忘那些昔日的英雄、那些革命的老功臣、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先烈,更不能遗忘那些没上纪念碑、没进英雄谱的默默献身者。新中国的昨天,有他们的奋勇拼搏,有他们的前赴后继。今天的我们,需要将他们铭记,记住他们的付出,记住他们的故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创造明天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血染的记忆构筑血染的历史,曾经让我们沉痛,让我们悲愤。今天,站在时代的巨轮上,更让我们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