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祭
“打鬼子,咱们中国人的仗就应该这么打!”五岁半的女儿激动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
电视屏幕上,硝烟四起,火光冲天,勇敢的新四军战士炸毁了码头,冲出了鬼子的集中营。这是电视连续剧《江塘集中营》的最后一集。看到鲜红的新四军军旗披在战士的身上,女儿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幼稚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自信的微笑。
谈起女儿的爱国情结,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种家风,是从公爹那儿传下来的。公爹十七岁当兵,在八路军的老十团打过数不清的仗,曾亲历董存瑞炸碉堡的战斗。他打过张家口、隆化、新保安、四海,扛枪进的北京城,跑步打过了长江。公爹和鬼子面对面拼过刺刀,身上残留着鬼子的弹片和一道道疤痕。直到现在,婆婆还经常从柜底拿出那把锈迹斑斑的刺刀让我们看。公爹自己吃够了没有念过书的亏,拼命地供几个孩子读书。丈夫从小是在公爹的故事中长大的,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公爹的影子——正直、大度、睿智、顽强、大事不糊涂。丈夫是带着公爹的嘱托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北京的。每次经过一中校门口,丈夫总要指着里边的教学楼对女儿说:“当初要不是家里穷,爸爸一定会在这里读书,说不定也能考上清华北大什么的。爸爸没有机会,往后就看你的了。”女儿似懂非懂,总是一拍胸脯,显出一副很自信的样子说:“爸爸,长大了看闺女给你考一中,考清华,考北大。”每到这时,丈夫的脸上就乐开了花,他深情地把手放在女儿的肩头说:“这得凭本事,现在就得好好学。”
女儿是在我们的故事中长大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是我讲的。丈夫讲故事的时候从来不用书,他总爱把自己小时候从公爹那儿听来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讲战争,讲自己小时候和公爹在一起的故事。记得有一天晚上,丈夫讲起了公爹打鬼子的故事,女儿听着听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好。过了好半天,我问她是不是害怕了,她抹着眼泪说:“我想爷爷了。要是小鬼子再敢来欺负咱们,我就用刀宰死他。”女儿的话让丈夫掉下了眼泪。是啊,要是公爹活着,一家人该有多高兴呀!
女儿知道心疼人,尤其是心疼奶奶。女儿懂得学习,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就闹着听英语、写汉字,睡觉前死皮赖脸黏着让我们给讲故事,总是说自己将来要考清华、考北大。女儿爱唱奶奶教的老歌,“八路军好,八路军强,八路军打仗为老乡……八路军来了烧开水,敌人来了埋地雷……”女儿的心是纯洁的,她痛恨战争,痛恨小鬼子。
清明节就要到了,我们决定带女儿一起到公爹的坟前拜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