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红色第一村
快到延庆大庄科乡沙塘沟村村口时,远远就能看见硕大的花岗岩巨石上,镌刻着“平北红色第一村”七个大字。不难想象,这个山沟里的小山村,肯定与“红色”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一
穿过带着质朴古拙气息的山间小路,转眼就到了村子的中央——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所在地。馆前面那栩栩如生的浮雕、红艳艳的党旗、金黄色的冲锋号,不禁让人联想起那烽烟似火的战争年代,矗立眼前的这座焕然一新的纪念馆,顿时也让人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走进纪念馆,里面的空间不大,只能算是初具规模。但是作为一个村来说,拥有面积达到三百平方米的纪念馆,这在北京地区也是极少见的,听说,这个纪念馆过去只是几间平房,后来乡里对纪念馆进行改扩建,收集展示了数百件展品。在这里,可以看到八路军在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概况,也可以亲眼看到八路军自制的手榴弹、子弹,缴获的日军指挥刀、衣物。同时,也能了解到当地村民为支援八路军抗日做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是啊!谁承想在这样的小村子里,竟然充满了那么多的难忘回忆!尤其是纪念馆中陈列着的武器、用具、照片,既生动展示了平北红色第一村的风貌,也向人们讲述着八路军战士英勇抗战的伟大斗争精神。
最吸引我的一段话是在 1938 年的时候,沙塘沟村遭到日伪军铁蹄践踏,中国共产党到这个村组织力量奋起抗争,播撒下平北最早的红色种子。胡殿鳌、张钿、张仆、张瑞、张银、张福六人秘密加入党组织,成立了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那个抗战的岁月里,这个不足百人的沙塘沟村,先后有十九人参军入伍,十五名孩子加入了儿童团,全村妇女支援前线,甚至拆了被子做军衣。反复读了好几遍,带给我的都是无限的敬仰。
据说,沙塘沟村在 2013 年重建“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的时候,很多志愿者毅然走进纪念馆,研究红色故事,培训成为讲解员,把祖辈的故事和革命精神讲给更多的人听,让过去的历史成为今天的文物,让一张张遗迹成为党建的鲜活课堂。可以这样说,传承几十年的红色文化,不仅是对烈士们的生动纪念,更是烈士们留给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
走进村子转一转,看一看,总能听到一些抗战年代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活跃着著名的八路军老十团、老四十团等部队,曾经有诸如白乙化、徐智甫、岳坦等一大批抗战英雄在这里战斗过。二十八岁的共产党员、游击队队长卫兴顺因寡不敌众被流弹击中,不幸被捕,敌人将他的头颅铡下示众,悲伤的乡亲用一个葫芦瓢画上他的五官造了一个“头颅”安在尸骨上将其埋葬;二十九岁的游击队员、共产党员岳坦为掩护八路军干部被敌人抓住,打断了左臂,最后纵身跃入白龙潭……这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一直在妫川大地上流传,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来这里参观游览的游客。
村外一条山间路上,听说依然保留着藏粮洞、消息树等抗战遗迹。跟随村民,我们来到了那个传奇的八路军藏粮山洞。山洞距离公路只有两百多米,一条一米多宽的石径小路通向山洞,道路两侧长满了灌木丛,山洞口只有两米来高,一米来宽。随同村民进入山洞,我才发现里面真是“别有洞天”,洞长二十多米,阴冷但不潮湿,在山洞深处还有三个分支山洞,每个小山洞约有十多平方米。
“这个山洞是村民日夜不停地凿出来的。”带队的村民指着山洞顶部的痕迹说,当时藏粮洞只是一个很小的山洞,洞内也很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稍胖点儿都难以过去,洞内面积也很小,不到现在的一半。当时八路军的军粮征集极为困难,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会前功尽弃,战士们就会挨饿。为了保护军粮,村民自发“扩洞”,带着铁镐等工具,钻进山洞,日夜不停地开凿,半个月终于将山洞内部拓展成了一个“三室一厅”,平时洞口被一些柴火、树枝等遮挡,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到有山洞的影子。
“当年昌延联合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曾经在这里躲藏。”村民还介绍,山洞开凿后,最多存过七千多斤小米。一直到抗战结束,山洞都没有暴露过。现在,这个藏粮洞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红色旅游景点。
三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动听的革命历史故事,吸引了许多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发挥红色资源的教化作用,让沙塘沟村的“红色基因”世代相传,目前这里已经专门建立了“开放式红色体验基地”。
体验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基地体验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红色征程”,设计有五条徒步行军线路,长的十公里,短的三公里,串起沿途的红色村庄。另一个主题是“粗茶淡饭”,主要以土豆、红薯、窝窝头、米饭、南瓜汤和咸菜为主,原材料都是当地产的传统经济作物,盛放食物的容器还专门选用了传统的草编笸箩和复古瓷缸碗等。体验者先换上军装,一起瞻仰革命旧址,通过重访革命老区、探悉抗战故事、感受英雄情怀的方式,让广大体验者深情追忆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奋斗历程,用心感悟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矢志不渝的高尚气节。
徒步行军唱红歌、聆听长征故事、参观革命遗址……一批批远道而来的体验者接踵而至。几年来,已经有几万之多的游客来这里接受革命教育,寂静的小山村成了党建和公益活动里的“网红”。红色旅游起来了,低收入户也富裕了,红色的沙塘沟村,已经成为京华大地上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而且,当地政府还不断走访仍健在的老党员、老革命,以图片、影像的方式留存红色记忆,着实让人欣慰不已。
青山留名史,烽火淬英豪。历史的时钟已经悄然走过八十余载,但是,那段难忘的战争年代依然深深牵动着我们的情感,那些写满镰刀斧头的故事依然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沧桑的碾子、神奇的藏粮洞,抗日英雄的故事,淳朴厚道的村民……在我即将离开小山村的时候,心里隐隐发出一个声音:沙塘沟——平北红色第一村,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相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