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曾走过许多地方,印象中的延庆始终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静卧于燕山怀抱,以静默而深邃的姿态成为北京文化版图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里的长城蜿蜒如史册的装订线,串联起历史的烽火与变迁;妫河水流似墨,在峡谷平畴间挥毫出京郊四季的斑斓;海陀山雪影与野鸭湖湿地的芦花,共同编织着“夏都”的清凉与诗意……如今,这份静默与深邃正在被文字唤醒,一百三十八位作者与这片土地灵魂的深度对话,让延庆这一文化坐标在文学维度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这部《长城脚下的美丽家园:延庆〈妫川〉二十年(2004—2024)散文精选集》,是在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区文联、区作协对《妫川》二十年来刊载散文的梳理和总结,是对延庆作家二十年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用文艺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延庆作家对未来的深情承诺:要履行作家职责,继续讲好长城故事,讴歌美丽家园!
书中的写作者或生于斯、长于斯,血脉里流淌着妫川的清波激流;或从这里路过,偶然间被一片秋叶的叶脉触动心弦,最终以文字之名在此扎根。二十年的接力传承,作家们用文学之火,照亮古崖居石壁上的千年凿痕;他们手挽手,打捞珍珠泉里的月光和百里山水画廊的丽日;他们用火热的笔端,重构永宁古城里的市井烟火……这些文字像长城砖缝里倔强生长的野草与山花,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温度,在初春清冽的山风涤荡中发芽开花,为北京文学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妫水流年”“丹心如歌”“长城雄风”“生态华章”“山乡巨变”“思想涟漪”“梦回故园”“纸短情长”。整部散文精选集共同构成观察延庆文学流变的多样落点和贴近文学延庆的多维触点,更以整体性的视野,勾连起了延庆文学二十年来的文学发展脉络。我们相信,这些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文学佳作,不仅让延庆文化有了具象和从容的表达,也会让更多读者如痴如醉。
该书的结集出版,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了我们,要进一步关注“新地域文学”的多样性与细分化的可能。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等概念的提出,文学界致力寻找一种迥异于被同质化、群体化的文学叙事和文学调性,写作者以地域为棱镜,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更为复杂的文化光谱——既解构了传统地域书写的封闭性,又避免了消费主义对地方性的扁平化收割——通过空间转向与群体势能,让地方与区域发出独特的声音,实现对区域历史经验和内部现代性过程的重新反思,并进一步构成新的文学样态。
在这本书中,作家们对祥云火炬、海陀山场馆建设、山区孩子成为滑雪青少年故事的捕捉,从侧面凝固了冬奥会的历史记忆;水利工程、森林城市、世园会建设等重要事件的叙事,叠印着生态文明新的篇章。作家们书写豆腐宴的油香与热气,却不忘记厨娘的辛劳;捕捉冬奥滑雪板激起的雪浪,更凝视建设者冻红的双手。这种“在地性”绝非画地为牢,而是以脚下的土壤为原点,辐射出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思考,使地方性经验获得跨越时空的阐释可能。当然,也可以看作延庆作家们在相同文化背景下,一次主动融合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历史与创新、接纳与反思等的同题写作和“复数”表达。
当下北京地域文学的发展,正需要开放包容的视野和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学格局,希望这本书成为延庆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延庆文学的力量与温暖,更期待延庆作家能以此为起点,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土地的记忆与时代的脉动融为一体,汇入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宏大叙事中,根植生活沃土,聆听人民心声,在泥土与星光的合鸣中砥砺前行,为延庆这一精神原乡赋予更鲜明的文学个性,为时代留下真实且生动的文学作品。祝福延庆文学事业永远向阳生长,走上更加广阔的舞台。
(作者系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