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一词简考
一
“延庆”一词在中国古汉语的语境当中为“延续福祚”之意,寓意吉祥。最早见于《后汉书·朱景王杜等列传》:“若夫数公者,则与参国议,分均休咎,其余并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于后。”
南北朝时,南梁简文帝《唱导文》有“冯法致安,积善延庆”之语,隋代王度的《古镜记》中亦有“昔杨氏纳环,累代延庆;张公丧剑,其身亦终”。
因为这个词具有如此美好的寓意,所以在古代使用的地方甚多,有很多人都取名为“延庆”。《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中北魏《魏故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华阴庄伯墓志铭》载:“君姓杨,讳播,字延庆,司州恒农郡华阴县潼乡习仙里人也。”历史上有叱列延庆、蔡延庆、刘延庆等,亦算历史名人。
作为封号的,也有不少,比如《旧唐书·卷十八上》,唐武宗五年“夏四月,皇第四女封延庆公主,第五女封靖乐公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闰二月辛卯朔,皇第二女封延庆公主”。
“延庆”这个词语真是招人喜欢,政府机构也爱用它来命名。比如,元代有“延庆司”。《元史·卷八十九》载:“延庆司,秩正三品,掌修建佛事,使二员,同知一员。”看来它是一个管理宗教事务的部门。
二
除此之外,“延庆”一词,常见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节令。
唐代以唐懿宗李漼的诞辰为延庆节。《唐会要·卷二》载:“懿宗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宣宗长子,母曰元昭皇太后晁氏。太和七年癸丑十一月十四日,生于藩邸,以其日为延庆节。”唐高彦休《唐阙史·李可及戏三教》载:“(咸通中)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褒衣博带,摄齐以升座。”
宋代庄季裕《鸡肋编》卷下则记载为:“武宗(唐武宗)开成五年,以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六月十二日皇帝载诞之辰为庆阳节,懿宗七月四日为延庆节。”
其二是年号。
金灭辽,统帅耶律大石率一众属官徙至中亚,建立西辽。耶律大石为西辽德宗,所用的第一个年号便是“延庆”(1132—1134),意为“延续天庆圣祚”。
《辽海丛书·辽文萃卷一》载:“改元与百官诏‘延庆元年’。”
《辽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天祚皇帝四》载:“复上汉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
日本也使用过“延庆”这个年号,约为 1308 年至 1311 年,这一时期的天皇是花园天皇,镰仓幕府征夷大将军为久明亲王与守邦亲王,执权为北条师时。
其三是寺庙。
香港、山东肥城、浙江宁波、山西五台山、浙江临海都有“延庆寺”。
《释氏稽古略·卷四》记载,宋真宗时,“庚戌,大中祥符三年,辽统和二十八年冬十月。有旨改明州保恩院为延庆院”。
明代,张东海有诗写延庆寺,存于《张东海诗集卷之三》,题目为《送璞讲主住持延庆寺》,诗云:“鹤城兰若名延庆,忆我少年频往来。夜月竹窗晴翠舞,春风花槛牡丹开。肩舆重访三生石,手笔空余半壁苔。今日璞公能起废,老松新长出尘埃。”但是,不知是不是明州的延庆寺。
其四是用作殿宇楼阁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五》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戊午,致斋。召近臣登延庆亭,南望仙掌,北瞰龙门,自宫至脽上,列植嘉树,六师环宿,行阙旌旗帟幕照耀郊次,眺览久之”。
除了延庆亭,宋代皇宫还有延庆殿,辽国亦有延庆宫。
近代,中南海有“延庆楼”,为袁世凯在民国时所建,位于“居仁堂”后侧,是一幢西洋风格建筑。1924 年,直奉战争,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军事政变,将贿选总统曹锟及其四弟曹锐囚禁于此。
三
延庆地区在辽金时为缙山县;元时升县为州,改为龙庆州;进入明代,改名为隆庆州,明穆宗朱载垕于 1566 年即位后,年号隆庆,为避皇帝讳,遂改用“延庆州”。
“延庆”的名字喊起来,要比“隆庆”更为吉祥和响亮。
《大明会典·卷之九》记载“行移勘合”条:“洪武初,凡除授官员,皆给勘合到任。十九年,革勘合,而行取官员及查理事务,仍用之。各布政司及南北直隶府州,各编一字为号。惟顺天不用勘合,故字号缺。”下面就是天下各布政司及州府的编号,使用的是“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的名字。
《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且以行政法规为主的官修书,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共一百八十卷。经正德时参校后刊行。嘉靖时经两次增补,万历时又加修订,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
嘉靖、万历之间是“隆庆”,时间不过六年。明朝初年,“延庆”这个名字还没有使用,但记录到“延庆”的编号时,文中没有使用“隆庆”,直接写的是“延庆州翼字”。
《大明会典·卷之十九》载:“延庆州(旧为隆庆),人户,一千七百八十七户。人口,二千五百四十四口。”在这里标注了“旧为隆庆”的字样。
《大明会典·卷之二十五》载:“延庆州,夏税:小麦,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三合四勺;秋粮:米,三千九百三十七石四升四合一勺。”这段记载里直接就写作延庆州了。
从《大明会典》来看,万历时期修订时,对于“延庆”的称呼已经成为惯例。
延庆州延续至清代,到民国二年(1913)全国废州改县,始称延庆县。2015 年 11 月,撤销延庆县,设立延庆区。
四
纵观中国的历史,难道就没有出现过“延庆县”的地名吗?
当然不是的。不仅有,而且不止一处。
《唐会要·卷七十》载:“庆州。怀安县,开元十年十月八日置。方渠县,神龙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分马岭县置。蟠交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合水县。白马县,同上,敕改为延庆县。”
这里的庆州,是现在的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合水,就是甘肃庆阳市庆阳县,唐武德元年(618)置合水,武德六年(623)又分置蟠交县,同置白马县,天宝元年(742),白马县改为延庆县。
在《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中也记载:“庆阳府,中。宋安化郡庆阳军节度。本庆州军事,国初改安国军,后置定安军节度使兼总管,皇统二年置总管府。户四万六千一百七十一。县三、城二、堡一、寨三、镇七:安化(倚。有马岭山、延庆水)……”到金代时,庆阳的延庆县没有了,但延庆水的名字依然存在。
辽金时也有延庆县。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载:“郢州,彰圣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延庆县。”但是辽代的郢州,具体所在不详。郢州是湖北钟祥,显然不是辽的郢州。
《大明会典》里说延庆州的编号是“翼字”。“翼”指的是“翼火蛇”。“翼火蛇”是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第六宿。居朱雀的翅膀之位,故而得名“翼”,鸟有了翅膀才能腾飞。翼宿多吉,延庆分到这个字,真是不错。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今日延庆,借势腾飞,如同插上翅膀,可与六百余年前的这个“翼”字,前后辉映。